在科举放榜之前,王安石原本是当之无愧的状元郎,可是宋仁宗亲自阅卷后却勃然大怒,果断将他除名。
我们都知道王安石的文采斐然、见解独特、才华横溢。这样的人放在什么时候,都是被推崇的存在。
为何唯独宋仁宗是这样的态度?王安石究竟干了什么?
墨香伴成长
众所周知,王安石出生在江西临江军的一个典型的官宦世家。
他的父亲王益在地方任职,虽官阶不高,却始终秉持着勤勉务实的作风。他也特别喜欢阅读古书典籍,家中有着种类丰富的藏书。
因此,王安石从小生活在充满文学气氛的家庭之中。
除此之外,前来家中拜访的都是一些博学人士,气度不凡。
在这充满书香与雅韵的环境之中,王安石的自然对文学典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天,年仅七岁的王安石趴在自己的书桌上,用稚嫩的小手翻着泛黄的书卷,目光在书卷中的字里行间游走。
有时候,父亲王益会走进书房教导他的学习。
他每回总能看见儿子专注的神情,时而紧皱眉头,时而面露笑容,状态十分专注。
这时的王安石对读书如痴如醉,仿佛进入到了书中的世界,与书中的圣贤对话。
王益见此情景,不忍心打扰他。
有一次,王益拿起书桌上的书卷说道:“儿子,你读过这篇《汉书》吗?”
这时,王安石突然抬起了头,眼神变得十分明亮,说道:“父亲,孩儿昨日已读过三遍。”
说实话,王益确实有点不相信。
他觉得这篇文章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一般小孩子根本读不懂。
于是,王益提出让王安石当场背诵这篇文章。
紧接着,王安石竟然真的将整段文字一字不差地背诵出来,就连其中特别生僻的典故,都被解释得头头是道。
王益顿时感到十分惊喜,没想到自己的儿子竟然有如此大才。
他抚摸着儿子的头,感叹道:“吾儿天赋异禀,他日必成大器!”
消息很快在乡里传开,王安石的天赋才能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很多时候,王家挤满了前来一探究竟的乡里人。那时王安石穿着粗布长衫,站在庭院中间。
一阵微风袭来,虽掀起了他的衣角,却丝毫未影响他背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从《论语》到《孟子》,他不但可以倒背如流,而且能结合日常生活实际进行详细解读。
一旦讲到文章的动情之处,他便挥舞自己的小手,模仿孔子的样子抚须长叹。
如果讲到精彩的文章段落,他便转而学孟子般激昂陈词,立马引起满堂喝彩。
一位老者说道:“这孩子真是神童啊!”
村里的孩子们则既羡慕又敬畏地看着他,仿佛他是天上派来的文曲星。
然而,王安石并非只知读书的书呆子。
随着父亲频繁调任,年幼的他也跟着父亲走遍大江南北。
逐梦之路
有一年在鄞县赶路的途中,他掀开马车的布帘,眼前的景象让他感到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看到衣衫褴褛的流民,蜷缩在不起眼的城墙根之下。另外,还有骨瘦如柴的孩童正在啃着树皮。
远方的街角处,有几个士兵朝着交不上赋税的农户挥鞭,耳边传来了一阵阵痛苦的喊声。
王安石对此感到不解,便问父亲王益:“父亲,为何他们要这般受苦?”
王益长叹一声:“这世道一言难尽啊!”年幼的王安石默默地将这一切记在心里。
深夜,他躺在床上难以入眠,望着窗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
他暗暗立下誓言:“吾必使天下无饥寒!”
后来,十六岁的王安石随父亲来到京城汴梁。
这座繁华的城市让他大开眼界,但更让他高兴的是结识了曾巩。
曾巩被王安石的才华深深折服,常感叹:他的文章就像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而王安石也欣赏曾巩的学识,两人很快成为至交好友。
这时,曾巩觉得王安石的才华不应被埋没。在拜入欧阳修的门下之后,他立即就将王安石的文章呈给欧阳修。
欧阳修打开一读,顿时拍案叫绝。他觉得该文章既有韩愈之雄奇,又有柳宗元之峻洁。
正因为得到大文豪欧阳修的赏识,王安石的名声逐渐在京城传开。
然而,王安石很清楚,要想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光有名声是远远不够的。
在那个时代,科举考试是读书人通向官场的必经之路。
他时常告诫自己:“朝中有人容易做官,但前提要有真才实学。”
于是,他谢绝了所有的应酬,将自己关在书房里,埋头苦读。
五年间,王安石基本上断绝了与外界的往来。
清晨时分,当第一缕阳光照进窗户时,他早已在认真诵读书籍。深夜,当人们进入梦乡之时,他的书房里依然十分明亮。
他写文章十分用功,写满批注的稿纸摆满了整个书桌。有时读书入迷,他连饭都忘了吃。
在这个苦读阶段,好友曾巩曾经多次来看望他,见他面容憔悴,建议他一定要注意身体,按时吃饭。
王安石却笑着摇头说道:“如果能实现心中抱负,这点辛苦又算得了什么?”
后来,二十一岁的王安石终于走进了科举考场。
一语之失状元落
当时,他身着青衫,步伐轻快地踏入贡院。
他对这次科举考试,心中充满了自信。寒窗苦读数年,那些经史子集早已烂熟于心。
幼年曾许下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宏愿,他始终没有忘记。
在考场之上,王安石看着眼前的考题,神情并无异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轻松利落地拿起毛笔,在纸上书写文章。
他引经据典,畅谈治国之道。他沉浸于文章之中,一时间无法自拔,就连监考官路过,也没有觉察到。
当最后一笔落下,他长舒一口气,嘴角扬起志在必得的笑意。
考试结束后,考官们批阅文章,讨论具体名次。
当他们看到了王安石的文章时,纷纷表示赞叹。
他们认为这篇文章文采斐然、见解独到,当列榜首。
而后他们将王安石的文章,呈递至宋仁宗案前,期待得到皇帝的批复。
然而,当宋仁宗展开文章,读到“孺子其朋”四字时,原本平和的面容瞬间阴沉。
他将奏折摔在地上,顿时感到十分愤怒。
宋仁宗说道:“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状元?”
一旁的考官们吓得直冒冷汗,扑通跪地。
为首的官员颤抖着解释:“陛下息怒,王安石引用了《尚书》中的典故,或许并无冒犯之意……”
宋仁宗厉声打断,他明确表明:周公训诫幼主,他一个普通书生,怎敢效仿?
最终,宋仁宗一道旨意,将王安石与第四名的杨寘互换名次。
得知消息的王安石有点不知所措,他望着宫墙方向,眼神从震惊转为失落。
这场科举风波,击碎了王安石的状元梦,却也让他更清醒地认识到朝堂的复杂。
多年后,当他成为主持变法的宰辅,或许仍然会想起这件事。
曾经的他,因一句典故错失状元身份。但彼时的他,早已在更广阔的天地间,施展自己的才华。
结语
原来,王安石试卷中“孺子其朋”一句,被宋仁宗误解为傲慢。尽管他才能出众,还是不得不与状元失之交臂。
也正是这件事,让王安石走上另一条道路,那是一条变法革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