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春秋记载:“庚戌日天子驾崩。”传解释:“为什么春秋不记载天子的葬礼呢?因为按照礼制,只记录天子驾崩的时间而不记载下葬的日期,天子的葬礼必须按照规矩举行。对于诸侯,不仅要记载去世的时间还要记载下葬的时间。因为诸侯的葬礼都是天子安排的,不必等待某个特定的时间。”
那么标准是什么呢?天子去世后停柩七天,然后在七个月后下葬。诸侯去世后停柩五天,然后五个月后下葬。大夫停柩三天,三个月后下葬。士人和百姓停柩两天,两个月后下葬。
为什么要这么规定呢?因为不可能在生前就准备丧礼,必须等到死了以后才开始准备丧服,制作棺椁,修建墓穴。这些流程都走完以后,那些身处四方的亲朋好友也到场了。这样,葬礼的各项事宜都准备的七七八八了,孝子忠臣都能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感情。
所以说,天子七个月后下葬,是要等诸侯来参加丧事。诸侯五个月下葬,是要等同盟的诸侯来参加丧事。大夫三个月下葬是要等同僚们来参加丧事。士人和老百姓两个月下葬是要等亲朋好友来参加丧事。
02
原文
春秋曰:“庚戌天王崩。”传曰:“天王何以不书葬?天子记崩不记葬,必其时也。诸侯记卒记葬,有天子在,不必其时也。”
必其时奈何?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大夫三日而殡,三月而葬;士庶人二日而殡,二月而葬。
皆何以然?曰,礼不豫凶事,死而后治凶服,衣衰饰,修棺椁,作穿窆宅兆,然后丧文成,外亲毕至,葬坟集,孝子忠臣之恩厚备尽矣。故天子七月而葬,同轨毕至;诸侯五月而葬,同会毕至;大夫三月而葬,同朝毕至;士庶人二月而葬,外姻毕至也。
03
穿窆(bian,三声,贬):窆的的意思是大石头,这里应该是指挖陵墓。
04
其实,这一篇的说法和实际情况不太一样。
除开意外,死亡这个事并不是不能预见的。而且,我们这边的传统来说,寿衣棺材之类的,都是老早地准备好的。
我们也知道,皇帝的陵墓大部分都是提前修筑的。不可能等到人真的没了再修。
所以,我觉得以古人的智慧,不至于一点预见都没有。
而且这七个月的时间实在是有点长了。
就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