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部分场景进行了文学化演绎 ,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商代甲骨文卜辞

大家好,我是那些年

今天这篇,咱们说的是一个名字冷门但地位不冷的老古人:臣扈

你可能没听过这个名字,但在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他可是能进“六贤”榜单的大人物。

今天咱们就用最通俗的方式,聊聊他怎么从无名之人,做到辅佐天子、扭转乾坤,成了那个年代妥妥的王佐之才。

一个不响的名字,一段响当当的功勋

咱先把时钟拨回到商朝太戊那一段。

商王太戊是个什么角色?

一个中途继位,接手的是一盘快要烂透了的棋。

朝政不修,诸侯跋扈,百姓怨声载道,整个国家就像一口三天没掀锅盖的老锅,味儿大得很。

可偏偏就是在他手里,商朝中兴了。

怎么做到的?


商朝政治制度

一个人不可能,他背后站着一帮子顶梁柱。

《尚书》原文有云:“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

短短几个字,把臣扈的名字定格进了正史。

什么意思?

商天子太戊能重新“格于上帝”,也就是重新得到天命、重拾王道,是因为有伊陟和臣扈这样的人在背后出谋划策,撑起了这个摔了一跤的王朝。

从“谁也不认识”到“天子心腹”

你要问臣扈是哪年生的、哪年死的,抱歉,没记载。

这是他“低调”的地方。

但从后来的表现来看,这人非富即贵。



能被称作“卿士”,至少是王室中人,起码也是根红苗正的贵族出身。

他是怎么起家的?没人说。

但我们能知道的是:

他上位,不靠吵嚷,靠的是干实事。

太戊任命他的时候,朝廷正值风雨飘摇。

他不是站在功勋堆里被提拔,而是站在乱局中挑出来的人。

《竹书纪年》有记载,当时太戊起用伊陟、臣扈辅政,把朝政一步步拉回正轨。

你想,一个快要垮掉的国家,一个天子刚登基,能挑谁?只能挑看得清、扛得住、压得稳的。

臣扈就是那个,能在危局里把算盘打响的人。

当家得有方,管国得有法

太戊为什么信他?不是因为他说得好,是因为他“下得去手”。



太戊刚上任那年,诸侯普遍阳奉阴违。

有的甚至连贡都不交,就等着新王犯错自己好借机起事。

臣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理内务:先把宫里的浪费风气刹住,再整顿朝臣上下,让大家知道,新王不是软柿子。

据传(这里用“传”字,说明是野史说法),臣扈当年巡视各地,带着天子的金节,不动声色地拿下几个贪官污吏,然后在都城设“赏善罚恶台”,专门公告天下:谁忠,谁奸,谁该升,谁该斩,一清二楚。

这种玩法,今天看叫“树立新政威信”。

古时候更简单,让人怕,让人服。

服了之后呢?才谈治理

他不是打完一顿就撒手,而是推行了一套“君听臣、臣听法、法听天”的治国原则。



什么意思?

皇帝不想说一不二,大臣不能阳奉阴违,法度得有上天的背书,才管得住人心。

说白了,这是三千年前的“制度意识”。

跟神打交道,也得讲人话

商朝是个非常“讲神”的朝代,动不动就问卜、祭天、占龟壳。

可神听不听话,得看谁传话

臣扈这人最妙的一点,就是既不迷信,也不亵神。



跟巫咸合作,不是当成巫术表演,而是把它当成一套“政治工程”。

他明白,“神灵”在那个时代,就是“公信力”。

太戊祭天、祭祖、立制,臣扈亲自操刀仪程流程,保证每一次祭典都盛大有序,同时让百姓知道:我们这国,是上天认可的。

你说他搞形式主义也好,说他会弄政绩工程也罢,总之效果出来了。

商朝从那时起,政权才慢慢稳下来,诸侯才不再闹腾。

历史不靠浪漫主义,而是靠抓得住人心

“六臣”之一,含金量有多高?

后世有一个说法,说商朝历史上出了六个最顶级的辅臣,分别是:伊尹、伊陟、臣扈、巫咸、巫贤、甘盘。

这六个人,不是按资历排,也不是按战功排,是看谁对商朝的“根基”动了手,做了托举。

伊尹是开国贤相,伊陟是政务中坚,巫咸、巫贤是宗教体系顶流,甘盘是文献制度奠基人。

而臣扈,是能让这五条线全部打通的那个枢纽。



所以你看,他不是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而是个“协调型全才”。

没有他,诸侯不归;没有他,天子难安;没有他,朝堂各派乱成一锅粥

也难怪《尚书》说:“格于上帝”。

什么意思?神灵认可你,百姓才跟你。

那得做多少事,才能得到这四个字的评价?

不多说,值了。

低调不是没本事,是不靠喧哗

臣扈的“尴尬”在于,太低调。

没啥争议,没啥传奇,也没啥后人。

不像伊尹那样有故事,说是放了太甲又接回来;也不像巫咸那样神神叨叨,说能通天入地。

他就像那个一早来打卡,晚上最后一个走,却从不拍照发朋友圈的同事。

这种人,不抢光,不争功。

商朝青铜器



但你把他抽走,整个办公室塌一角。

放到王朝里,就是国之重器。

留名的,不是声音,而是分量

今天我们翻这些老古书,看到一个“臣扈”的名字,在几千年前的古文里跳出来。

你不认识他,他也不需要你认识。

可他的名字,在最关键的篇章里,被刻进了最庄重的语句里。

这就够了。

三千年了,历史记住了他干了事。

他没有在朝堂上怒斥奸臣,也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

但他让国家从悬崖边拉了回来,让一个被看衰的王朝又活了一轮。

这,就是“无声的分量”。

臣扈们从不靠名气活着



所以我们讲他,不是因为他红,而是因为他值

今天的历史讲述,很多时候都靠故事、靠噱头、靠情绪。

但那些真正改变历史的人,往往沉得住气,耐得住冷板凳。

他不说话,但事做得稳;他不露面,但地打得牢。

历史不是谁声音大谁对,而是谁留下的东西能活下来。

臣扈,就是那个留下骨架的人。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儿。

下次我们再讲一个你可能没听过,但他撑起了时代的人。

参考资料:
《尚书·周书·君奭》
《竹书纪年》
《史记·殷本纪》
《尚书大传・卷二・殷传・太戊中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