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上方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1年春季一天,叶剑英元帅在宾馆休息,随身的医疗保健组正在为他进行健康检查。
叶剑英元帅
这时,老战友何长工来探望患病的叶帅,老友相见,总有说不完的话,回忆起过去的种种,恍如昨日。
时间如白驹过隙,老友闲聊时感叹时间匆匆,身体也都大不如前。
可不服老的叶帅冷不丁开了句玩笑:
“你没听过那句俗语么,‘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我还差2个月才84呢。”
何长工听罢却坏笑起来:“哟,那你这俩月可得注意啊。”
说完,两位老友开怀大笑。
现场气氛轻松,但在场的医疗保健组听到了玩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看着叶帅的健康数据皱紧了眉头。
何长工
叶剑英元帅得了什么病?为什么叶帅如此乐观,可医务人员却十分紧张呢?
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
1979年,那帮人覆灭之后,中国正逐步走回正轨,而叶剑英正是驾驶这趟列车的领导者之一。
虽然此时叶剑英元帅已经82岁,但他被安排得满满的日程,让他自我感觉仍意气风发如在那个革命年代,甚至让他忽略了开始颤抖的肢体。
随着时间流逝,与叶剑英同时代的老一辈革命家,有的已经病魔缠身,有的因力不从心退居二线,这让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这批老革命者的健康状况。
叶剑英虽不在意健康状况,仍旧事无巨细地安排着工作,但身边人还是细心地发现了异常,便提醒叶帅尽早检查身体,也好早发现早治疗。
身边人关心,可叶剑英并未当回事,而且他也没空管理健康与否。
当时,正值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订中,叶帅作为该工作的主持者,自然事必躬亲。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看似老生常谈的一句话,凝聚了叶剑英的心血。
他对法律法制之重视,要求各地方政府在权限内,也要制定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
疾病是躲不过去的,繁重的工作还是给叶剑英的身体敲响了警钟,他抽空来到医院检查,但每次都会因为临时有事,而匆匆离开。
医生们很是理解,但如此下来,也没办法系统全面地了解叶帅的身体情况,更无法对疾病做出准确判断。
此后,叶剑英依旧拖着时常抖动的肢体,奔波于各项工作之间,叶帅虽然不在意,可医生们重视,只是他们也没办法把叶帅从办公桌前拽出来。
邓小平、叶剑英等人合影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战争年代是,在和平年代更是,叶剑英的病情传到了邓小平同志的耳朵里,于是想了个办法,既然叶帅不去医院检查,那就让大夫去看他。
按照邓小平的要求,一个特殊的工作小组成立了,这个小组由蒲荣钦、邓家栋、牟善初等省市及军队的医疗专家组成,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为叶帅看病。
对于领导首长的身体检查、如何治疗,其实关键不在医生,而在领导。
有的时候,领导自己的想法会干预治疗方案和过程,而作为医生又不得不听从领导的意见。
医疗组一开始也有这样的顾虑,如果真的发生,无论多科学的治疗方法都是无稽之谈。
可事实却让医生们意外,作为专家组成员之一的邓家栋曾这样回忆:
“叶帅很配合,他很相信科学,也十分信任我们。”
邓家栋与叶剑英元帅
但配合检查只是开始,重点在于确定疾病并提供治疗方案,以及日后的疗程。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医生们既不能耽误叶剑英元帅工作,还要查出问题,这可给他们出了个难题,无奈,他们只能占用叶帅午休的时间。
令人没想到的是,叶帅十分配合,而且严格按照医生要求,不厌其烦地在室内来回走路,方便医生观察他越来越不稳定的步态,医疗组感到欣慰,还为叶帅起了个称号:最“听话”的领导。
经历了长时间的检查后,医生们仍旧毫无头绪,细心的叶剑英,观察到了这一现象。
这天,叶帅检查身体时,感觉气氛太压抑,便和医生们闲聊了起来,他一边走着一边说:
“你们总皱着眉头,看来我这病很难判断啊,有可能是我们没发现过的疾病呢。你们这么辛苦检查、记录,不如我来起个名字吧,就叫难治之症。”
叶剑英元帅
说罢,叶帅乐了起来,而医护们也被叶帅的幽默感染,紧张的表情上露出一丝笑容。
玩笑归玩笑,但叶剑英的话却启发了医生们,也许,真就是某种“难治之症”呢。
思路清晰后,医生们很快找到并确诊了叶帅的疾病:帕金森病。
虽然确定了疾病值得欣慰,可治疗方案又成为了一个新的难题,帕金森病几乎没有治愈案例,它不仅影响运动能力,还会影响免疫力,引起诸如嗅觉障碍、肺部感染等问题,这让医生们稍稍放松的弦,再度紧绷起来。
医生们赶紧投入到紧张的治疗过程,可知道病情的叶剑英却不像医生们这般紧张,依旧有条不紊地安排着各项工作。
叶剑英(左)
一句并不好笑的玩笑
1980年是忙碌的一年,几乎全国各地都能看到叶剑英的身影,仅4月至7月的三个月里,叶帅先后前往广东、浙江、江苏、湖北等多地,实地考察经济建设等工作。
这样高强度的工作,叶剑英见怪不怪,但却让医疗保健组十分紧张,高强度工作必然影响身体免疫力,如果引起疾病,对83岁高龄的叶帅来说十分危险。
所以,为了确保叶剑英的健康,他的衣食住行都是经过细心安排,尽量以舒适、安静、方便治疗为先。
所幸,叶帅的病情并没有出现异常情况,虽然走路慢些,但并未产生其他影响。
听闻叶剑英得了帕金森病,许多人第一时间表示关心,也有人前来探望。
陈云、叶剑英
但就算工作人员和医务人员再三阻拦,叶帅还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探讨工作、与老友相见。
1981年的春天,叶剑英刚从视察现场回到武汉东湖宾馆,医疗保障组照常为他进行检查。
忽然,叶帅看到一个白发老人也跟着医生进了门,定睛一看,原来是老战友何长工。
得知叶剑英生病后,何长工一直想来探望,但因为忙于工作,所以也没抽出空闲。
而这次,何长工正是因为工作,才有机会见到叶帅,许久没见到老战友的叶帅,格外高兴,全然忘记做检查的事。
原本何长工是来交流国家建设等工作,可看到叶剑英被医生们团团围住,一会儿检查这,一会儿检查那,他也不由自主地说起了健康问题。
何长工比叶剑英小3岁,但此时也是80高龄,看着医护们为叶帅带上医疗器械进行检查,何长工感叹时间不饶人,也聊起了自己的身体状况,互相勉励要注意保养,这样才能为国家做更多贡献。
“人老了,身体有些毛病很正常,咱不是有那么句话吗,‘73、84,阎王不请’……”
叶帅刚说到“请”字,两人和声而出:“自己去。”
说罢,两位老人相视一笑,也都明白此话的用意。
经历过当年的血雨腥风,叶剑英早已看透了生死,轻松诙谐地说道:
“我还不到84,还有2个月呢。”
何长工心有灵犀,也和叶帅开了句玩笑:“哎呦,那你这俩月可要注意咯。”
叶剑英幽默的回道:
“阎王也是为国办事,知道不差我这俩月,不忙完工作,我也不会去找他的。”
虽然两位老人有说有笑,可医疗保障组的人却一点也笑不出来。
不仅无法缓解情绪,反而更容易让他们紧张,毕竟以叶帅如今的身体情况,一个小小的感冒,都可能会危及他的生命。
事情总是这样奇怪,越是事无巨细地想做好,就越紧张,越容易出现问题。
一次,阴雨连续下了几天,叶剑英的肺部感染了,为了控制感染发展,医疗保障组决定进行静脉注射。
这本来是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既没有技术难度,也没有风险。
但放在八十多岁高龄的叶帅身上,就非同寻常,他的血管已经变得脆弱,而且血管细薄,十分考验护士的扎针技术。
这天,一位护士照常为叶剑英输液,可她一连扎了几次,都没有扎对血管的位置,而且她面对的是国家领导人,害怕出错的情绪让她更加紧张。
叶剑英看出了护士的不安,并没有责怪她,而是微笑着主动闲聊了起来:
“你喜欢唐诗吗?我很喜欢,尤其是诗圣杜甫,我好久没背诗了,今天我背一首,你帮我听着背得对不对,看看我这记忆力还行不行。”
说罢,叶剑英背起了唐诗,护士一边听叶帅背诗,一边准备针头,重新寻找血管的位置。
慢慢地,护士紧张的情绪缓解了许多,也顺利帮叶帅输上液。
其实这种情况,在叶帅身上时常发生,但他从来不会因为护士的失误而责怪,反而因为对自身情况的了解,常常以此打趣:
“不怪你,这责任在我,毕竟我的血管给你们出了难题呀。”
叶剑英积极配合医疗保障组,虽然是治疗疾病,但大家在一起的气氛很融洽。这种气氛,对叶帅的健康护理和治疗也很有帮助。
可是疾病还是太狡猾,一次次在生死边缘拉扯着叶剑英元帅,即便医生们不断治愈并发症,对叶帅的身体情况,还是不敢掉以轻心。
一次放心不下的康复
1983年底的一晚,叶剑英正在家吃晚饭,可还没等饭吃完,叶帅就感到身体不舒服,胸闷气短,心跳加速,不一会儿头上就出现豆大汗珠。
工作人员见状,赶紧叫来了医疗保健组,经专家检查,叶帅的心电图出现异常,并确诊为“急性高侧壁小灶性心肌梗塞”。
虽然没有找到具体引发疾病的原因,但医生明确要求叶帅卧床休息,切勿再操劳过度。
但卧床并没有改善叶剑英的身体状况,第3天时,叶帅出现了肺部感染。
医疗保障组的专家进驻叶帅家,随时守候在身边,方便第一时间对疾病进行判断,并做出针对治疗。
幸运的是,叶剑英元帅的肺病慢慢恢复了,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患病只是前兆,后面还有更大的障碍在等待叶帅翻越。
这天,叶帅感觉身体情况有所好转,便主动和医生商量停药的事。
叶帅之所以这样建议,一是因为感觉吃药对自身有其他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始终放不下手上的工作。
1983年6月,叶剑英被选为军委副主席,而1983年至1984年期间,正是我国酝酿建立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重要时期,事事都不可马虎,可叶帅直说了前一种顾虑,并没有说出后一种。
医生们综合考虑后,认为叶剑英的肺病已经康复,可以停药,停药后,对叶帅的身体影响也会有所减少,反而有利于对帕金森病的治疗。
叶剑英(右)
医生这边刚同意,还卧床休养的叶剑英就迫不及待地办公了,他立刻找来秘书汇报相关工作。
秘书们关心叶帅的身体,但还是拦不住叶帅坚持工作的决心,医生们也担心,刚恢复的身体经不起繁重的工作,几次劝阻他好好休息,可叶帅都是“敷衍”了事。
不久,医生们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因为无法安静休息,叶剑英肺炎复发,同时还伴有脑中动脉血栓形成、腹泻等症状,高烧多次,一度呼吸困难。
这次疾病来势汹汹,几乎让之前的治疗前功尽弃,即便中途得到了短暂控制,可没多久病情再次恶化。
病势如山倒,因为叶帅年纪已大,身体内许多系统都出现了问题,相互牵扯,十分复杂,面对复杂难题,专家们紧急会诊,最终选择棋走险招——为叶帅进行手术治疗。
即使面临极高的风险,中央还是批准了这场手术。
这场手术,无疑是让叶帅到鬼门关走了一遭,所幸手术顺利,而术后医护人员日夜轮番地细心照顾,也让插上呼吸机的叶帅慢慢苏醒了过来。
经过全面的护理照顾,以及多次停机训练后,叶帅恢复了自主呼吸,而他的病情再次进行平缓阶段。
可叶剑英晚年的病情反复,总是好好坏坏,直到1986年10月,疾病的变化让人措手不及,由全国专家组成的医疗组也无力回天。
10月13日早上,叶剑英突然出现室颤,病情恶化之迅速,叶帅很快就没了血压,心率也降到很低的水平。
虽然医生们奋力救回叶帅,可室颤就像是地震后的余震,接二连三地来袭。
几天的时间里,医生们目不转睛地关注叶帅的情况,中央的领导们也闻讯赶来,期待能有奇迹出现。
21日,杨尚昆走到了老战友叶剑英的床前,督促医生要尽最大努力。
可此时医生们已经做了9次心脏按摩,起到的作用已微乎其微,叶剑英的生命正悄悄流逝。
病房内外,站满了各单位的领导以及叶剑英的亲属、子女,他们的心悬着,透过病房的玻璃默默注视并祈祷着奇迹再次降临。
1986年10月22日1时16分,叶剑英元帅跳动的心脏,还是在心电图上变成一条直线,病房内外鸦雀无声,只能听到仪器的长鸣声。
叶剑英元帅离世了。
85岁时,叶剑英曾在中共十二大上表态,说自己将“鞠躬尽瘁”,叶帅做到了,而他也用实际行动做到了没说出的后半句话,“死而后已”。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叶剑英仍不忘国家社稷,他将自己的生命,无私奉献给他热爱的祖国,向叶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