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春季,广州市公安局截获台湾保密局密电,证实代号"04"的暗杀行动锁定华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叶剑英。这场持续三年的安全保卫战,不仅关乎开国元勋的生死存亡,更成为新中国构建现代国安体系的重要转折点。
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叶剑英受命主政广东。这座毗邻港澳的南国重镇,残留着381个国民党特务组织,登记在册的敌特分子达8600余人。毛人凤指挥的"粤港特别行动组"设立10万港币悬赏,先后策划7次针对叶剑英的刺杀行动。
1950年5月31日,市政府举办的庆功宴突发爆炸案。卫兵在宴会厅东南角发现土制罐头炸弹,爆炸产生的弹片嵌入距离叶剑英1.5米的立柱。经侦查证实,这是保密局直属爆破组利用港澳走私渠道运入的TNT炸药。该事件促使中央军委紧急调派第15兵团加强广州卫戍。
华南地区特殊的地缘环境加剧反特难度。珠江航道每日往来港澳的200余艘商船,为特务渗透提供天然通道。1951年3月,公安部门在沙面码头查获伪装成茶叶箱的无线电发报机;同年7月,破获利用教会医院传递情报的"圣母小组"。这些案件显示,国民党正构建连接台湾、香港、澳门的三角情报网。
毛泽东在1952年3月12日的中共中央通报中特别批示:"广东情况复杂,剑英同志需提高警惕。"此时侦获的"04行动"计划显示,保密局少将站长赵一帆已组建20人行动队,配备美制狙击步枪与毒剂手枪。该情报被列为"4A级",直接触发中央保卫系统的应急机制。
华南军政委员会紧急启动"护剑行动",构建起立体防御体系。公安部长罗瑞卿签发第117号令,从华东局抽调32名资深侦察员组建特别行动组。该组配备苏制R-3型无线电测向车、美式AT-6窃听装置等尖端设备,在沙面、东山等重点区域实施24小时监控。
针对珠江航道管理漏洞,海关总署实施"三查两控"新政。所有港澳来船实行"双岗核验"——海关人员检查货舱,便衣警察排查乘客。1952年6月,新政实施首月查获伪装箱式发报机7台,拘捕伪装成药材商人的特务14名。港澳航线货船吞吐量因此下降23%,有效压缩敌特活动空间。
赵一帆行动组被迫调整策略,转向陆路渗透。8月17日,边防军在宝安县截获改装卡车,车厢夹层藏有3支M1C狙击步枪与8枚美制MK2手雷。审讯证实,这批军火计划用于在叶剑英视察深港边防时实施远程狙杀。此案促使中央军委将边防部队扩编至2.4万人,并沿珠江口增设12处瞭望哨所。
公安部针对赵一帆的专项追捕代号"猎枭",运用三项创新战法:其一,逆向解析台湾保密局密电编码规律,成功破译"04行动"第9号指令;其二,策反香港站机要员陈某,获取赵组核心成员指纹档案;其三,在广九铁路沿线布设132处便衣哨,形成跨省协防网络。
9月24日,特别行动组锁定赵一帆藏身香港北角的"德星号"商轮。该船注册英国籍,常规执法存在外交风险。经周恩来批准,南海舰队出动"南宁号"驱逐舰与4艘鱼雷快艇,在万山群岛以西18海里处实施公海拦截。登船检查中,侦察员凭陈某提供的耳廓特征,从287名乘客中识别出伪装成传教士的赵一帆。
审讯揭示国民党特务系统运作机制:台北本部通过澳门"南光贸易行"洗钱,香港"东南通讯社"负责人员培训,行动组则利用教会、同乡会等民间组织建立掩护身份。这些情报推动新中国出台《境外非政府组织境内活动管理法》,并建立港澳工作委员会情报交换机制。
历时913天的"护剑行动"催生现代国安体系雏形。1953年颁布的《特务自首登记条例》促使5400余名潜伏人员投诚;借鉴苏联经验组建的政保部队,发展出无线电侦测、痕迹鉴定等专业技术;珠江口构建的"陆海空立体防线",成为沿海安保范本。叶剑英在1954年华南分局会议上总结:"这场斗争锻造出三把利剑——群众联防的天罗地网、技术侦查的火眼金睛、跨境协作的降魔杵。"这些经验为改革开放后的国家安全工作奠定基础,见证中国共产党在隐蔽战线的战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