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清净了自心者,佛教诸宗皆说唯有佛陀。佛陀,是完全净化自心的楷模,是自性清净心的人格表征,佛陀的清净心,是佛教诸乘净化自心的终极理想境界。关于佛陀清净心的功德,大小乘经论中有多种说法。

一、《阿含经》和小乘论典说佛陀清净心

原始佛教的《阿含经》等经典和小乘论典所说的佛陀,通常指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他首先被看作一个大阿罗汉,具有阿罗汉和辟支佛永断烦恼,具三明、六通、四无碍解、极纯熟的定力、无诤行等一切功德,阿罗汉也是大小乘共说的佛陀十种德称之一。《增一阿含经》卷二四佛初成道后向问讯他的优比伽梵志说:“我成阿罗汉,世间最无比”,佛彻底断尽一切烦恼,是彻底净化了自心的“无垢尊”,是最有力量的“人中第一雄”。《杂阿含经》卷四第100经佛回答异婆罗门“云何为佛”之问说:

佛见过去世,如是见未来,

亦见现在世,一切行起灭,

明智所了知。所应修已修,

应断悉已断,是故名为佛。

谓以智慧明了诸法生灭无常的真实,息灭了造成生死等痛苦的一切烦恼,永拔烦恼之根,修行圆满,故名为佛。同经卷九第252经佛告舍利弗偈云:

贪欲瞋恚痴,世间之三毒,

如此三毒恶,永除名佛宝。

《中阿含经》卷二九《龙象经》乌陀夷以“一切龙中龙”为喻,作“龙相应颂”称赞佛一切诸欲不能污染其心,有如生长于泥水中而不沾泥水的白莲花;佛就像大龙,以苦行及梵行为足,以信为手,以念为项,以智慧为头,以受持诸法为腹,以乐远离为双臂,行住坐卧一切时,心常在定中。《长阿含经》卷十一佛告梵志:此世界如何形成,佛能知,又过此事,佛亦尽知,虽知而不着。

总之,具如实知见的智慧,完全净除了一切烦恼垢染,自在解脱,永离一切苦乐、忧喜的扰动,拔除了生死烦恼的根株我见我爱,无我无着,是佛陀清净心的特质。


佛陀还有不共阿罗汉和独觉的诸多清净心功德。小乘也视佛陀为远远高于阿罗汉和独觉的最高觉悟者,称“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佛陀)。

首先,佛不同于听别人说法才得到解脱的声闻罗汉,而是自觉自悟,依自己的智慧孤发独明,自己开辟出解脱之道。《增一阿含经》卷十四佛谓“我亦无师保,亦复无与等”。《杂阿含经》卷二六第684经佛言:

如来应等正觉者,先未闻法,能自觉知,现法自知得三菩提。

其次,佛的觉悟极其彻底,智慧至为圆满,于所可知无所不知,其三明六通要比阿罗汉大得多,如阿罗汉的天眼天耳只能见闻一三千大千世界,佛的天眼天耳能见闻全宇宙;阿罗汉的他心通至多只能知过去七日以内的他心,佛的他心通则遍知过去现在未来无量大劫的他心;阿罗汉神变通所化出的境物和人至多只能存在七日,佛所化境物和人则可长期存在。《清净道论·说神通品》谓外道的宿命通至多只能忆念四十劫,普通阿罗汉可以忆念百劫、千劫,八十位大阿罗汉可以忆念十万劫,舍利弗、摩诃目犍连可以忆念一阿僧祇又十万劫,“唯有佛的智力是无限的”。

第三,佛不仅断尽烦恼的现行,而且断尽烦恼的习气,不像阿罗汉还未断习气,表现出性格、人格上的某种不圆满。

第四,佛不仅自己解脱,而且还善于应机说法,引导无量众生皆得解脱,而阿罗汉则未必善于应机说法,佛大弟子阿罗汉舍利弗、富楼那,都曾犯过“颠倒说法”(所说法不当机而误导弟子)的错误。独觉(辟支佛)更不具备说法度人的本领。而佛则极善于根据听众的接受能力,讲授适宜的正法,破除邪见与疑惑,引导人们进入佛法的殿堂。《杂阿含经》卷十五第387经佛言:如大医王善知种种病症、病源、如何治疗、治好后将来如何永不复发,佛为大医王,深知众生生老病死等痛苦之病的症状、病因、治疗及治愈后永不复发之法,善于应机说法,应病与药,治疗众生种种心病。佛能适应众生的根机、时机及时地,正确地讲说符合各人修习的佛法,不会有说不应机、所说超过听众的接受能力之事。

关于佛的清净心不共声闻、缘觉、菩萨的独具功德,《阿含经》及小乘论中一般说有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大悲凡十八种功德,唯佛独具,合称十八不共法。


十力,指佛的十种智力,如实而知,不可破坏,至高无上,非一切凡夫及声闻、缘觉、菩萨所能企及:

1、知是处非处智力。处,谓道理,知是处非处,谓知是否符合道理,指佛如实遍知一切因缘果报,知行善必得善报、作恶必得恶报,一切业报决定不虚。

2、知过去现在未来业报智力,又作知三世业智力、业异熟智力。如实遍知一切众生过去、现在、未来无量世所造的业及其果报的智慧。

3、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又作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禅定解脱三昧净垢分别智力、定力。能自在出入于诸禅定,如实遍知一切禅定的深浅、次第、性质、功能及禅修过程中的偏差。

4、知诸根胜劣智力,又作根上下智力、根力。如实遍知一切众生的根器胜劣、天性如何,及修道证果的大小迟速。

5、知种种解智力,又作知众生种种欲智力、欲力。如实遍知一切众生的种种喜好、欲望、禀性、善恶。

6、知种种界智力,又作知性智力、性力。如实遍知世间一切众生种种差别,知众生种种烦恼及其种子的种种状况。

7、知一切至处智力,又作遍趣行智力、至处道力。如实遍知有为、无为,有漏、无漏等一切业行所趋向、到达之处。

8、知宿命无漏智力,又作宿住随念智力、宿命智力。如实遍知自己及一切众生无量过去世之生死、姓名、寿命、苦乐等。

9、知天眼无碍智力,又作死生智力、天眼力。以清净天眼如实遍知一切众生未来死时、生时及美丑贫富等境况。

10、知永断习气智力,又作漏尽智力、漏尽力。如实知自己永远断尽一切烦恼习气,并能如实遍知一切众生是否断尽烦恼习气。

总之,以上十种智力,是如实遍知自他之三世及一切染净因果的超人智慧,《俱舍论》卷二七谓之“遍于所知,心力无边”。


四无所畏,谓佛智慧圆满,无所不知,所知无谬,故凡有所说,皆正确无伪,无有怯惧,不怕驳难。

1、说一切智无所畏,又作正等觉无畏。敢于大众中自称我是具备如实知见世间、出世间一切的“一切智者”“正等正觉”。

2、说漏尽无所畏,又作漏永尽无畏。敢于大众中自称我永远断尽一切诸漏,永出生死。

3、说障道无所畏,又作说障法无畏。敢于大众中说烦恼污染之法障碍圣道,决定造成生死苦果。

4、说尽苦道无所畏,,又作说出苦道无畏。敢于大众中声言:我所说圣道,能永尽诸苦,超出世间。

三念住,又作三念处、三意止,谓佛心没有忧喜的扰动,时常安住于平静的心境:

1、缘顺境不生欢喜念住,即便众生信受佛法,赞叹佛德,佛亦不生欢喜之心,安住正念正智。

2、缘违境不生忧戚念住,即便众生不信佛、不修行,乃至谤佛灭法,佛亦不生忧戚愁虑,安住正念正智。

3、缘顺违境不生欢戚念住,不因弟子中有人敬信佛而生欢喜,有人不敬信而生忧戚,安住正念正智。正念,谓常念利益度化众生,正智,谓如实知见真实而不生妄见烦恼。


大悲,谓佛悲心广大至极,没有边际,无条件地平等悲悯全宇宙一切众生。《增一阿含经》卷四六赞佛“愍念一切狷飞蠢动,如母爱子,心无差别”。《俱舍论》卷二七说佛的大悲心有五义:一资粮大,由大福德智慧资粮所成办。二行相大,能对众生的一切轻重痛苦生起大悲。三所缘大,以三界一切众生为悲悯的对象。四平等大,无有分别,平等普利一切众生。五上品大,悲心深广无比,远远超过一切声闻、缘觉、菩萨。

原始佛典和小乘还说,佛陀由清净了心,引起身相的清净庄严,佛身有三十二种大人之相(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庄严美好(八十随形好)。

佛陀的清净心,由释迦牟尼的言行和人格作了具体的表述。据原始教典记载,释迦成佛后,处处表现出一种迥不同于凡俗的至圣者的优良心态和高尚品质:他心境恒常平和安祥,如同明镜止水,从不起一丝激动、忧愁、恼怒、狂燥、嫉妒等波澜,对自己的所证充满自信;他不慕权势名位,不谋私利,不蓄财产,不持金银,不贪声色犬马,远离一切世俗的欲望,超然不群,始终过着三衣一钵、云游乞食的沙门生活;他对亲属、弟子、王公、权贵、富人、穷人、贱民、妓女、外道、教敌等一切人平等看待,普遍尊重,从不亲亲远疏,不排斥异己,不轻慢任何人,不歧视任何众生,对找上门来辩论的反对者和外道,他从不发脾气,只是有礼貌地、耐心地讲道理,说服他们;他虽极受弟子和国王富豪的尊敬,而常以普通僧人自居,强调“佛入僧数”(佛是僧团集体中的一员),不承认自己是僧团的领导者、统摄者,不以领导者的身份教导、命令弟子,只以先觉者、导师自居,向求法者讲述他亲证的道;他数十年间说法教化从不休息,引导无数众生趋向自我解脱之道,直到临终前还在教导人,可谓以身说法,弘扬普度众生的大乘精神;他具有超人的智慧和丰富的知识,不仅深通四谛十二因缘等出世间之道,善于根据听法者的根机授以相应的佛法,令听法者心悦诚服,明见真理,深获法益,而且熟知当时各种人的生活、心态,通晓各种知识,对务农经商、治国用兵、婆罗门及各种沙门集团的教义等世俗之事都非常内行,很会教导人们如何营生理财、和睦家庭、敦伦尽份、过好世俗生活;他具有种种超人的神通,能知晓人们的心思,常用说理、知他心、神通示现三种方式说法教人,《阿含经》中载有他多次示现放光、空中行坐、水上行走、变出境物、变少为多、隐现自如、回忆自他宿命,及每入城时令大地震动、天花飞扬、盲人得视、聋子能听、挛者能行等等神通。


二、大乘说佛陀清净心

大乘所说佛,不仅指作为历史人物的释迦牟尼,也包括十方三世无量无数的佛。除小乘所说的十八不共法等佛陀的清净心功德之外,大乘还有诸多小乘法中所没有的关于佛果清净心功德的说法,如三智、四智、三身、五眼、六通、八大自在、二十一种功德、四十不共法、四十四不共法、一百四十不共法、一百八十不共法、无住涅槃、大慈大悲等,大乘所说十八不共法,内容与小乘也有不同。总的看来,大乘所说佛陀清净心的功德,比小乘所说更多、更神奇。

三智,指三种如实知见的智慧,出《大品般若经》等。一、一切智,如实了知一切法总相或空性、诸法如所有性的智慧,为声闻、缘觉、菩萨所共具。二、道种智,了知一切法(差)别相,知晓众生的根性和种种修道法门的智慧,为菩萨和佛所共具。三、一切种智,通达一切法总相、别相,于宇宙万有的性相力用因缘果报,一切众生的根性、一切修道法门无所不知的大智慧,唯是佛所具有。在佛位,实证真如或空性的根本无分别智与了知一切差别事相的后得智恒常同时现起,不假思量,如《维摩经》所谓“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佛的觉知离能觉、所觉及能相所相,以无知而知,无以为譬,是一种超越根境识三缘和合的认识方式而直觉真实的超级智慧。

总之,佛于宇宙万有、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知,可谓“全知”。《华严经》卷五一云:

如来智慧,分别三世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劫数、一切诸法,无不知者。

《楞伽经》卷四谓佛见“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金刚经》佛言如来尽知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圆觉经》称佛“乃至百千世界之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


四智,为唯识学所说佛转有漏的八识而成的四种智慧,出《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等:

1、妙观察智,转第六意识而得,善于如实观察诸法的自相、共相,针对众生的根机而自在说法。

2、平等性智,转第七末那识而得,以直觉知自他、一切众生诸佛皆悉平等,体性是一,自然生起大悲心。

3、大圆镜智,转第八阿赖耶识而得,清净心如其大无量的明镜,映现全宇宙一切事理,纤毫不遗,明照不失。大圆镜智有两种用:一因缘用,谓清净心识中具有能现能生身、土、境、智的清净种子,若遇缘即变现出身土境界等及平等性等智慧。二增上缘用,由佛愿力所生起的净识,具有强大加持力、摄受力,能使具足因缘的众生成就种种清净功德。

4、成所作智,转前五识而得,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自然成就本愿力所应做的度化、利乐众生之种种事业,神通自在无碍。《无上依经》谓“如来独得未曾作意一切事成”。

密乘另加法界体性智,乃转第九识而得,为恒常证得法界体性毕竟空的自然智。前四智加法界体性智为五智,以五方五佛表之。

佛的清净心,使佛具有三种身或四身、十身,《十地经论》等所说三身为:

1、法身,以真如之理或法界体性为身,常住不灭,湛然不动。

2、报身,由修六度四摄等功德圆满而感得的果报身,高大庄严,量等大千世界。又可分为唯自己受用的自受用身和为十地菩萨示现说法、常住于色究竟天的他受用身。

3、应身,应所度众生之机而于人间天上出现成佛者,如生于地球人间的释迦牟尼为劣应身,为欲界诸天等所现高大庄严之身为胜应身。应身亦称化身。

除于人天示现为佛的化身外,佛还随缘化现为菩萨、声闻、缘觉、天、人、鬼神等无数化身,还能随缘化现为山河大地草木等无情之物和鱼鸟走兽等以利益众生,称“随类化身”。《华严经》说佛有十种身。


五眼,指五种直觉能力:

1、肉眼,见粗物质现象,凡夫所具,佛亦有之,然无障碍。

2、天眼,天人及具天眼通者之超人视力,能超越时间、空间而见肉眼所不见的微细之相、过去未来之事。

3、慧眼,直观诸法空相的智慧眼,阿罗汉、辟支佛所得。

4、法眼,能照见一切度化众生之法门及一切法差别相的智慧眼,菩萨所得。

5、佛眼,具足前四种眼的作用、无所不见的智慧眼,唯佛独具。《金刚经》谓佛具足五眼。

八大自在,又称八大自在我,《大般涅槃经》卷二三云:

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以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示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演说一偈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

无处涅槃,谓佛不仅具有阿罗汉所入的无余依涅槃,常享涅槃之乐,而又不住着于涅槃而独享寂静之乐,尽未来际时常利益度化众生无有休息,虽常入生死而不住着于生死。不住涅槃不住生死,谓之无住。《佛说无上依经》云:

如来独得入般涅槃,复更起心。


据《大品般若经·广乘品》,唯佛独具的大乘十八不共佛法为:

1、身无失,一切烦恼俱尽,身业清净圆满,绝不会有失误过错。

2、语无失,具无量智慧,辩才无碍,所说之法,正确无误,能令听者得到证悟。《金刚经》佛自言“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3、念无失,深入诸禅定,心无散乱昏沉,不着一切,所念所思,没有失误。

4、无异想,平等普度一切众生,没有选择挑拣,没有亲疏之想,常住无分别智。

5、无不定心,行住坐卧,一切时中,皆不离禅定,不离诸法实相。

6、无不知已舍心,于应舍者皆悉以智慧照察而舍,虽然对根性时机未成熟的众生暂时舍置,而终不舍弃一众生。

7、欲无减,常欲度众生,没有厌烦之时。

8、精进无减,为度众生精进不息,没有疲懈。

9、念无减,于一切佛法及应度众生牢记不忘,没有退转。

10、慧无减,具一切智慧,无量无尽,说法不倦而智慧并不减少。

11、解脱无减,永断一切烦恼执着及习气,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永不再受烦恼生死束缚,于一切解脱无缺无减。

12、解脱知见无减,对一切解脱知见明了,无有障碍。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行为举止皆以智慧为导,没有迷失错误。

14、一切语业随智慧行,凡有所说,皆以智慧为导,从智慧心中自然流出。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凡有思念考虑,皆以智慧为导,没有无明愚痴。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能知晓无量过去世的一切。

17、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具先见之明,尽知无量未来世的一切。

18、智慧知现在世无碍,照知现在全宇宙所有的一切,无所不知。


《瑜伽师地论》卷四九说佛有一百四十种不共法;《无上依经》说佛有一百八十种不共法,又总结佛清净心的功德为具足、无垢、不动、无阂、利他、巧能六种。

佛常住于自己心识变现的净土,《菩萨藏百千契经》谓佛净土“最极自在净识为相”。佛还能以愿力创建净土,净化世界,摄取众生,如阿弥陀发愿创建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备极庄严清净,成为无数佛教徒向往的究竟归宿。“净佛国土”,将全宇宙都改造建设成庄严清净的佛国净土,乃大乘佛教的理想。

佛陀的清净心功德,作为大乘佛教的终极理想境界,说明人的心灵特别是慈悲、智慧、精进可以无限制地开展,可以实现本性中对于永恒安乐、绝对自由、意义、价值等的追求。成佛,可谓彻底的自我实现、超自我实现,太虚大师谓之“真现实”——即完全实现本性,亦即自心潜能由向上的趋求而完全开发。从荣格心理学看来,佛教所描述的佛果功德,是人类集体潜意识中有关生命终极目标的“原型”,代表了人心灵最深处的一种趋向超越、完美的动力。马斯洛曾说:

我相信透过观察最优秀的人类代表,可以找到适合人类的最终价值。

佛教的佛陀,为人类提供了说明人生终极价值的最优秀的代表和楷模。在人性价值观日趋庸俗化的现代社会,佛陀的形象,及由人而佛的修行之道,特具启发意义。

(摘自陈兵教授《佛教心理学》第十七章 清净心第四节 佛陀的清净心)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原佛,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