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丹路车水马龙的喧嚣中,光启公园是上海所有的公园当中,一座奇特的存在。当你穿过刻有“文武元勋”四字的明代石牌坊,走过神道与石像生,你就会看到一座大墓静卧于此。这座大墓,它不仅是徐家汇地名的起源之处,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之源。
当我说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就会问了:这大墓到底是谁的呀?到底跟上海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问题,还要从四百年前的明朝说起。
大墓之主: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一个影响中国古代科学界的重要人物诞生了——他,就是徐光启。徐光启是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家庭,他年少时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这对他以后的成才发展之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徐光启考中了进士,被万历皇帝钦定为翰林院庶吉士。在此期间,他数度途经南京,拜访利玛窦,逐渐对西方的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后来在利玛窦的影响之下,他成为了一名天主教徒。
在这之后,他把《九章算术》、《周髀算经》等一批中国古代的数学理论,通过中西贯通的方式进行梳理,从而著成了《测量异同》、《勾股义》等一系列中国古代重要的数学著作。这为近现代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到了崇祯元年(1628年),此时的徐光启,已然成为了中国古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不仅有着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天文地理学问,并且还构建了当时比较先进的火器兵营,而后在战场上实施“以战为守、主动防御”的战略战术。
时光拨转到了崇祯六年(1633年),此时的徐光启已经病重不起,但他还是拼尽全力,全身心地审定了137卷的《崇祯历书》。在此期间,他竭尽全力地吩咐即将前往上海的孙辈,让他们把他毕生创作的《农政全书》全部整理成册,并进行刊印出版。
明崇祯六年(1633年)11月8日,积劳成疾的徐光启在北京与世长辞。为此,崇祯皇帝曾停朝三天,以纪念这位具有特殊贡献的明代科学家。
在徐光启逝世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634年,崇祯皇帝允许徐光启的灵柩归葬原籍。在今天位于徐汇区南丹路的光启公园内,我们所看到的这座青松环绕的方形墓冢,里面埋葬的就是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
暮色中的文明坐标:徐光启墓的时空褶皱
徐光启,这位生活在明朝的著名科学家,他有着超越时代的眼界与智慧。他的后人之所以把他的墓地安置于徐家汇,是因为这里不仅有着“三水交汇”的特殊地形,更表明着他一生都在坚持着将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伟大事业。
而他墓前的那座十字架,则证明了他对天主教的不变信仰;他墓前的那座石牌坊上,却刻着他一生辉煌成就的楹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这一切都是在表明着,徐光启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随着夜幕的降临,光启公园被暮色所笼罩着。在这一刻,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徐光启手持笔墨,左手紧握着《几何原本》,右手轻抚《农政全书》的样子。随着时光的慢慢流逝,徐光启所代表的文化精神,也早已渗入了上海这座城市的风格当中。
如今的光启公园,不只是一处历史遗迹,也是一座充满生命力的公园。它仿佛在向世人倾诉着:石像生所守护的不只是历史文化,更是那持续传承的血脉基因。
当我们谈及上海时,徐光启的名字总是免不了被提起,只因它象征着这座城市的精神核心。他不只是上海的骄傲,他更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创建者和传播者。他的事迹和精神,如同上海这座城市的生命力一般永不消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上海人努力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