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吨巨轮破冰而行,中国在北极地区建立了首个科学考察站“黄河站”拔地而起,地下宝藏尽收囊中。
能够让21世纪的中国“躺赢”北极圈的,让中国科学家可以自由出入极地的,不仅仅是先进的科考技术。
而是和一张100年前北洋政府随手签的条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张原本差点被丢进历史抽屉里吃灰的一张纸,百年后会成为中国打开北极科研大门的金钥匙!
国运来了谁也挡不住!
随手签下的一纸空约?
事情还要从1920年说起,当时的欧洲各国在为争夺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矿产资源而展开激烈博弈。
在法国巴黎一共14个国家,包括英国、美国、挪威等,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确认了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
然而这份条约却规定只要签署条约,身为签约国的公民就可以享有自由进驻该岛,并从事商业和采矿活动的权利。
换句话说这座群岛虽然是归挪威所有,但只要有签约,其他国家的人一样可以在岛上在遵守当地法律的前提下,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任何活动。
这场涉及全球列强的国际博弈,与当时的旧中国并无太大关系。
直到1925年的时候,法国政府出于某些微妙的政治考虑,向北洋政府发出了加入《斯瓦尔巴条约》的邀请。
那时的中国正陷入军阀混战,政治动荡不安,段祺瑞政府的财政状况也十分紧张,连军费都捉襟见肘。
外交部收到条约文本时,官员们对斯瓦尔巴群岛的具体位置几乎一无所知。
地图上那片寒冷荒芜的土地,连北极熊都比人多,大家普遍认为,这份条约不过是列强施舍的“空头人情”,签字也不会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利益。
所以当时段祺瑞政府的态度非常轻松:“签了吧,就当给洋人个面子。”
于是北洋政府在1925年正式签署了这份条约,整个过程简短得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关注,媒体对此也没有报导。
毕竟当时国内局势混乱,谁会关注远在北极的冰原呢?
更何况那时的中国连出国都十分困难,又怎么可能有能力去北极考察?
遗失的机遇
然而《斯瓦尔巴条约》对其他国家来说,可不只是简单的一纸空文,而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早在1596年荷兰探险家巴伦支就发现了这片群岛,之后,英国、瑞典和挪威的探险队相继抵达岛屿,发现了大量矿产资源。
斯瓦尔巴群岛逐渐成为多个国家争相占领的目标,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控制它。
最终1920年的时候,18个国家在巴黎签署了条约,确认挪威对斯瓦尔巴群岛拥有完全的主权,但所有缔约国的公民都可以进入群岛,进行科研、商业和矿产开采等活动。
五年后的1925年,法国政府忽然提出可以邀请更多国家加入《斯瓦尔巴条约》,共享这座群岛。
之后作为当时中国的执政代表:北洋政府,收到了加入条约的邀请。
面对这份邀请,其实一开始就有人质疑:“这是不是洋人设的圈套?北极离我们这么远,我们为什么要管这个地方?”
但经过讨论后,段祺瑞政府认为,条约内容对国家没有什么实质性危害,签署也不会有任何损失。
于是当时的中国成为了这份条约的35个签约国之一,合法享有了在这座群岛活动的活动使用权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洋政府的内外问题逐渐加剧,国内局势日益混乱。
斯瓦尔巴群岛的事宜,在中国几乎被遗忘,几十年间这份条约并没有引起任何特别的关注。
从“废纸”到“战略宝藏”
直到1991年,中国科学家高登义偶然得到了一本外国朋友送给自己的《北极指南》中,在翻阅的过程中,偶然发现了这个遗失的历史秘密。
这一发现令高登义感到震惊,原来中国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通过《斯瓦尔巴条约》获得了在北极地区开展科研活动的权利。
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极地科学家,高登义深知,这一发现不仅仅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它可能会改变中国在极地科考领域的命运。
高登义的发现开始让人们重新考量这份条约,能给新中国带来的意义。
条约的核心内容非常简单:虽然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属于挪威,但签约国的公民有权在该地区从事科研、商业及矿产开采等活动。
随着二战的结束,斯瓦尔巴群岛的战略地位愈加显现。
科学家们发现,群岛下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矿和稀有金属矿脉。
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航道有可能开放,这将为航运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斯瓦尔巴群岛周围的海域,据说还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其他自然矿产。
中国意识到这一点后,开始积极布局,推动极地科考事业。
从被动到主动布局
在1991年高登义发现《斯瓦尔巴条约》赋予了中国在北极的合法科研权利之后,就开始与中国科学院的代表团多次访问挪威,推动中国在北极的科考步伐。
从1995年中国正式启动北极科学考察,再到1999年首次派遣科考队前往北极地区,无数次的科考调查致使我国在2004年的时候,在斯瓦尔巴群岛建立了“黄河站”。
黄河站也成为继南极的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三座极地科考站。
私欲中国于北极的重要科研基地,其空间物理观测点在全球极地科考站里规模首屈一指,故而吸引着各国科研人员前来。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在极地的活动逐渐由最初的被动履约转向了主动布局。
从遥感卫星到破冰船的研发,再到极地科考站的建设,这些科技进展为中国在北极的科研提供了坚实基础。
等到了2024年的时候,随着“雪龙2号”的国际开放日活动,中国与12个国家达成了北极科研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强了黄河站在全球科研领域的重要地位。
这一切的缘分似乎是从一份早已签署的国际条约开始。
然而也是这份条约背后隐藏的历史机遇,为中国在新世纪的崛起提供了有力支持。
无论是科学考察、资源开发,还是战略布局,中国在北极的逐步深入,最终使其在全球治理中占据了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