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关于某小姐同届同学的几篇文章很火,但是点进去一看,基本都“阵亡”了。

本来今天还想继续扒一扒一些人的,但如今这种情况,看来是不好再继续扒下去了。

某些人是不好再继续扒下去了,那就写其他话题吧。

正好今天,无意中看到了一张图:



感觉这张图里的内容写的还是挺有用的。

所以今天,我就接着这张图的内容来写一写,更具体地说一说如何判断某些医生是不是靠4+4上位的,以及如何判断某些医生到底靠不靠谱。

实际上,看病选医生这种事,就像拆盲盒,运气好的话可能就会遇到“神医”,运气不好的话,可能就会踩雷,让自己麻烦不断。

所以看病选医生的时候,我认为,最好要记住以下几点。

① 看职称。

职称虽然不是判断一个医生的唯一标准,但职称这个东西,确实能筛掉一部分新手医生。

首先,如果你看到的是“主任医师”或者“副主任医师”,那这俩职称就相当于医生界的“王者段位”。因为正常情况下,从青铜小医生熬到王者医生,起码得打10-15年 “排位赛”(本科→主治医师5年→副主任医师5年→主任医师5年)。但也要小心,因为有些 “科研型选手” 靠发论文刷分,临床实战经验可能不足。

而且如果你要是看到35岁以下的副主任医师的话,那这种就很像16岁上清华的“天才”——这种大概率就是走了“4+4 医学博士”这种“保送通道”。所以,最好查查他有没有补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然这种人很可能就是理论的王者,实操的小白。

其次,如果你看到的是“主治医师”,那这个职位就属于“钻石选手”,很适合看日常小毛病。因为很多高年资主治医生,技术稳、经验足,专治各种小疑难杂症。

最后,还要看工龄。比如一个“副主任医师”写“从事临床 10 年”,那可能正常;可如果写“从事临床5年”,但已是副主任医师,那么这种依赖科研或院校背景晋升的可能性很大,临床积累一般不足,这种基本相当于刚拿驾照就去开赛车——要么开挂了,要么有水分,要谨慎。



② 看简历。

首先要看他的教育背景。

如果一个医生的教育背景是:XX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科班出身)+ XX医院规培3年(按程序毕业)+ XX医院专科进修2年(专项特训),这种就属于 “根正苗红” 的临床派,是可以信任的。

而如果一个医生的教育背景是:本科是生物 、化学,甚至是经济、金融,然后就突然变身医学博士,或者是海外科研型博士(PhD)没有国内规培,那这种大概率就是半路出家学医的,这种人,看着非常懂理论,但是实操可能完全没经验。

还有如果一个医生的头衔是:中华医学会委员、省级医学会常委、医院科室主任/副主任、首席专家、特需门诊专家等头衔的话,那么这种医生一般是实战派,可以信任。

还有如果一个医生的简介中有 “参与编写《XX疾病诊疗指南》、《XX临床路径专家共识》”,那这说明这位医生的临床经验被行业认可,很适合看复杂疾病,这类医生也可以信任。

而如果一个医生的头衔是:XX实验室负责人、XX重点学科带头人、SCI期刊编委、XX基金项目负责人等头衔的话,这种一般就是搞研究的学术大佬,实战经验嘛,我不敢保证。

③ 看门诊。

如果一个医生在“XX病专科门诊”、“特需门诊”,那这类门诊就相当于专治某种病的 “专科老店”,可以信任。

而如果一个医生在普通门诊、急诊,那这种适合小毛病初筛,一般是年轻医生值班,如果不是什么大病,可以看这类医生。

还有,如果一个医生每周雷打不动出诊 2-3 次,这种一般就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大概率实战派。

而如果一个医生一个月才出诊一次,甚至让学生代诊,这种有可能是靠论文上位的 “科研大佬”(科研任务重,没空来出诊),这种一般名声很大,但是实战如何,我不知道。



④ 看口碑。

其实就是到相关平台上,看网友对某个医生的评论。

例如在挂号平台、医院APP的评价区,不能只看五星好评,要重点看细节,比如有人评价一个医生—— “咳嗽半年,这位医生一眼看出是XX感染,用XX药就好”, 这种评价比较仔细、具体案例,一般是真有本事的医生。

而如果有些医生的评价,清一色都是五星好评,而且评论都是“态度好”、“很棒”……这类没有说具体治疗细节的,很可能是水军刷出来的评论,要谨慎。

当然,也可以跟护士打听,口碑好的医生,一般护士都会如实相告的。

⑤ 看公式。

“4+4” 通常指 “4年非临床本科 + 4年医学博士”,这类医生很多可能科研能力强但临床实操薄弱,所以想判断你面对的医生是不是这类医生,可以记住以下两个公式:

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 = 长年限执业(10年或以上)+ 专科协会任职 + 高频固定出诊 + 患者评价聚焦 “疗效”。

需警惕的医生 = 年轻高职称(35 岁以下副高)+ 教育背景无规培 + 出诊少 + 评价多为 “态度好” 无疗效描述。

总之要记住,判断一个医生是不是4+4,最好记住两点:

看他有没有 “规培合格证书”——因为这是临床医生的 “驾照”,没它基本就相当于无证驾驶了。

看他的职业经历是否连贯——要是读完博直接当副主任医师,中间跳过了住院/主治阶段,这种几乎就相当于没学走就想跑,要谨慎。

总而言之,对于常见病,中级职称(主治)+ 5年以上门诊经验的医生,一般来说就足够了;

如果是疑难病、手术,那么则最好优先选 “主任医师 + 科室核心成员 + 参与指南制定” 的医生,如果是兼顾科研与临床的医生,而且临床经验也足够的话,那么这种最值得信赖。

以上,就是我个人整理总结出来的一些判断一个医生靠不靠谱的规律,不一定对哈,仅供参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