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yings:
最近,某医院医生相关的风波频上热搜,诸多都挑动着公众的神经,比如教育公平、医德伦理、婚姻伦理等等。
人们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在医院这个空间和医生这个群体。其中有一个焦点,是“4+4” 培养模式。
“4+4”是一种特殊的培养体系,是国内几所高校效仿美国医学教育体系的做法:前 4 年读非医学专业,再通过考试进入医学院,完成 4 年博士课程后成为执业医生。
一位考研进入协和的学生和我说,苦读、考研、激烈的竞争,才是常态,也是协和里 “沉默的大多数”。而 “4+4”,是少数中的少数。它的意味不言而喻,精英。
目前人们在激烈地争论,它是否挑战了公平。我们想提供另一个样本,一个普通人的样本,@老师傅。他的经历是大多数人成为医生的路径:小镇做题家,勤奋、自律、是家里第一代医生,曾认为这个职业充满光环。
但就像通关打卡一样,@老师傅通过了成为医生的路上所有的关,却在最后一刻,转行了,进入外企。
这里面当然有失落,对于普通人无法 “撼动” 的部分;也有无悔,对于这个职业训练留在他身上的无法磨灭的痕迹。
以下是他的讲述。
01
“4+4”是极少数人的入场券
学医是一辈子在高三
对于学医的人来说,“4+4” 的影响其实没有那么大。
能招 “4+4” 学制的高校太少了。“4+4” 培养的学生去处也很固定,中国每年毕业几十万医学生,受影响的连 1% 都不到。大家不会特别在意。
“4+4” 学制是在模仿美国的培养方式:先读本科,再攻读医学院;中国引入 “4+4” 制度的初衷,是希望培养更高质量的医学人才。但问题在于,中间考核的门槛非常低,也没有全国统一性的规范。
医学生更在意行业整体的变化,比如学制改革、规培制度,你没有办法抗拒,大家只能一起去接受这个变化。
学医是一条漫长的路。从你进医学院那刻起,就像在 “打怪升级”,一辈子都像高三,甚至比高三还苦。
我是最后一届临床 7 年本硕,后来学制改成了 “5+3”,即 5 年本科 + 3 年临床专硕,包括规培。同样的高考分数,有人念了外省的 8 年制本博,看上去挺高级,但真要在 8 年时间里完成那么多事情挺难的,毕业时产出很低,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要上临床、又要搞科研,强度很大,一些医院招聘时反而不待见 8 年制,更喜欢 “5+3+3” 的传统路线。
我国医生培养的主要学制学位和培养路径
现在学历已经卷到无以复加。在普通三甲医院,博士已经成了标配。如果是顶级三甲,竞争更夸张。可能会要在医院里再做一轮博后,搞到课题才有机会入职。
关于医生评职称,有一大堆指标:年限、考试、工作量、看诊人数、手术量,这些其实大多数人都能达到,最难的是论文和课题。
练习用的缝合包
医学这条路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每一步都是定好的,一环扣一环,如果你在一个环节落后了,你就很难再赶上了。硕博期间没发出像样的 SCI,35 岁之前没申到国青基金,面上基金也就指望不大了,之后也很难升职称。
很多人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和周末找时间搞科研。基本上没有出去玩的时间,读研时周末能在医院周围转一转就很不错了。你确定从医的那天,就没有自己的时间了,这辈子都不会有。
不过大家心里都明白,搞学术的医生很多时候临床不一定好。现在很多病人看病也知道查医生履历,年轻医生发文章多、职称又高的,反而不能找,怕出问题。
02
VIP 病房外的沉默
我记得我去临床实习,第一个轮转的科室是妇产科。
第一天去,什么都不会。最离谱的是,那天我连一个病人都还没接触到,病史也没有写,就直接被拉到手术室上台辅助。虽然学校里学过操作,但从来没有实战过。主治老师一开始还耐心地教我怎么扶镜子,后来搞得手忙脚乱,他直接一个人把这台手术做完了。
一开始,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结果第二天交班,他被主任骂得狗血淋头。后来我才知道,那个病人是 VIP,是指名要主任做手术的。那天主任正好出差不在,他竟带着 Day 0 的实习生上台。
我还遇到一位让我印象很深的病人。他是一位七八十岁的上海老爷叔,做了肝移植的手术,因为免疫排斥反应,病情恶化,接近临终。
因为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离开,晚上值班,我也不敢睡。凌晨五点,他去世了。我们需要走死亡程序流程,填单子、通知家属、拉心电图……但家属迟迟不来。
我去他的病房签字,处理完这件事,我就出夜班了。
结果找错了人。浩浩荡荡一批家属,我以为只有患者临终才有这架势,结果是去隔壁病房庆祝孩子出生,我差点没被打死。
我很难描述那种感觉,VIP 病房里,什么病种都有。一边在给婴儿祈福,大家围在一起很开心地笑,一墙之隔,另一个病房的患者去世,被盖起来等着拉走。
我当时蒙了,在墙根上站了好久。
后来家属来了,是他的儿子。我问他,你为什么来这么晚?我早就打电话通知你,他不行了。
他儿子说,他自己没什么高学历,为了救他,把家里 80 万的房子卖了,市区老破小,老上海的根。现在他在工厂打工,走不开,他是下了班才来的,我理解他是 “知其当为而为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03
他选择不做医生了
幸好他没有自杀
对我来说,最煎熬的,是值夜班这种连续性的劳动。这不仅是体力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你需要兼顾许多任务,有时医院人手不足,你会干 36 个小时,眼睛靠意志撑着。
最密集的,我要看一晚上的急诊、中间跟两三个手术、再加管三层楼的病房。
五点门诊关了,六点急诊就会达到高峰。人可以从诊室门口排到门诊大厅。排队的人还会不断回来复诊,你的工作量就要加倍。半个晚上,你坐在那里几乎不能动。
到了半夜,好不容易能休息一下,又会来新病人。你要开检查单、安排做 CT。等待的半小时,你到底是睡还是不睡呢?你要是睡了,不一会儿结果出来还得起来;不睡,可能这个患者没处理完,下一个又来了。
半夜来的病人,都是万不得已不会来的,开刀的概率会大一点。所以还要记录入院病史、和病人谈话、签字、开术前术后的医嘱、告知术前安排,再抽空写交班记录。
凌晨的手术室
如果你在手术中做助手,那么一上台就是一两小时起步,长的需要三四小时。要是没手术,你还得管病房里的事,比如哪个床的病人病情突然恶化了,哪个床位的病人肚子痛要开药了,你都要跑过去看一下。
我记得我有一个学长,他在同龄人里很突出,是我们所有人的目标。他成熟稳重、技能扎实,抗压能力很强,工作量比我们还要大很多,五年级实习就独立值急诊了。我一直觉得他是 “天生该做医生”的人。
但毕业以后,他没做。
他去了一家做医疗软件的小公司,属于医疗行业的上游,他选的这条路并不 “好走”,工作性质带点乙方色彩,但胜在工作生活能稍稍平衡。他读研时就结婚了,要考虑房贷、孩子、家庭等等。
医学生们的初吻都献给了假人
我当时挺震惊的。
我记得他导师帮他联系过一家性价比很高的三乙医院,可他没去。后来他跟我说,他累了。三年里他每天早起晚归,耗尽了职业热情。
我那时候还劝他,再忍一忍,考个博士,读完出来可以进更好的药企医学部。他说他实在不想再养细胞、做实验,数据出不来再叠加病人收不完,根本不敢想。我觉得他已经应激了,人到应激的时候,你让他去捡垃圾都行,就是不要再做医生了。
我觉得挺可惜的,但可能对他来说,他会更幸福,起码他没有选择自杀。
04
当公平缺失
信心也就缺失
其实中国的规培制度,是为了解决医院人手不够的问题。
跟美国不太一样——他们会卡医生数量,所以门槛更高。但我们医疗需求大、覆盖面也很广。
很多规培医生,每天干的就是正式住院医生的活,但在人事系统里,他们不算正式员工。
你可能就来轮转半个月、一个月,之后找工作未必会留下来,所以上级医生也不愿意花太多精力去教你,毕竟你大概率不会成为他的同事,这种事挺现实的。
从课本到临床还是很不一样的。
比如手术台之前的一些操作规范,消毒、无菌等等,学校教过,大家都默认你会。但问题是,在学校里学的那一套跟你在医院里实际用的,完全不一样。
拿消毒这件事来说,在学校,我们学的传统外科刷手消毒流程,老旧繁琐:要用数个消毒桶,肥皂、酒精、碘伏一套下来至少十分钟。结果一到医院,人家根本不用那套 —— 手往感应式消毒器下面一伸,咔一喷,完了。
传统消毒
至于学医中最重要的一条准则,我知道你想让我说,患者是放在第一位的,但实际上,在整个学医过程中,没有人对我说过。因为大家心里都有这样的一条准则,就没必要再反复强调了,故意提起来,好像很冠冕堂皇,很做作。说的最多的反而是保护好自己,毕竟医患关系、职场关系都很复杂。
医学这行,比很多其他行业更可怕一点。你看别的行业,虽然忙,但有项目、有节点,有干完的时候。但医生不是,病人是源源不断的,永远干不完。你还得时刻保持专业、保持理性,不能情绪化。
最难的是,在这个基础上你还得发表论文、申请课题,不做也得做。
我会在医生和其他职业之间产生一种不公平感。
规培的收入差别也挺大的,要看你在哪个学校、哪个城市、哪个科室。像二三线城市,规培期间每个月一两千。个别老师或者医院额外给点补贴,但我们那时候基本没有。像上海这种一线城市,情况会稍微好些,可能拿到三四千。正式入职之后,收入也是千差万别,三甲、外科更高些,可能是儿科、内科、产科的数倍。
医生这份职业有两个价值根基,一个是 “高大上” 的职业光环,另一个是生存,把它当成正常的职业赚钱养家。光环破灭了,作为正常职业的性价比又没有了,还剩下什么?
原来我也准备读博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的计划不了了之。
以前读博是考试,现在改成申请制了。除了英语考试以外,其他的评估包括你发表的论文、导师推荐信、面试等等,各个环节都占一些权重。
这里面空间很大。
我后来知道,所有候选者都有些来路,其实大家都有找人。最后这已经不是在 “有能力的人里挑关系”,而是在 “有关系的人里挑谁更有能力”。
在很多导师眼里,我们的真正水平没有差别,好一点也无非是论文数量多一点,影响因子高一点,这些跟你之前的课题和硕导关系很大。
到最后决定你自身高度的,是你整个课题组的实力、资金、导师和人脉资源,因为你直接站在了巨人的肩膀。所以这根本就看不出来到底谁能力强一些,谁能力弱一些,对于博导来说,你们都是空白的。
之后在医院工作,有可能也看你导师。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在国外读博的人回国后做医生会很难,因为他们已经脱离了他原来的人脉网络,在一个陌生的环境做医生。你会发现这个科室里,90% 的人都是和主任有关系,而国外读博 “哐当” 入职才发现自己不在科主任的 “班子” 里。
05
我最终选择
不成为一名医生
疫情期间,我外公去世了。
那时正赶上第一波疫情,我外公病得很重,是支气管肺炎,他本身还有吸烟史,病情发展得比一般人快很多。我们家人想着,如果能转院到上海,会有更好的医疗资源,我也在上海读研、规培,可以帮忙联系一些医生。但因为疫情,转院特别困难。
那时我刚好要考执业医师证,疫情期间请假也比较麻烦,没有把他的病情放在心上。其实考试每年都有,但当时觉得错过了之后会比较麻烦,因为要花很长一段时间去准备,拿不到证甚至耽误申请博士。
后来,我外公病情恶化得非常快,很快去世了。我只赶上火化当天去了一下,没待多久就走了。
这件事让我有些愧疚。当时觉得,这个职业竟然要付出那么多,亲人过世都没有时间。
实验室桌面
决定不做医生之后,我去了一家微创外科器械的外企,成为朝九晚五的白领。
那种氛围很自由。没有人盯着你说今天必须把什么事情干完、明天必须完成什么任务。早上八点多我才从家出发去上班,如果在医院里,那已经是交班查房的时间了。
我知道我自己的经历对大部分人不具有代表性。尤其是现在,这几年外部环境变了,机会少了,代价更高了。
转行之后,有的人也会迷茫。因为选择太多,你不确定哪条路是对的。在体制内,你有一条确定的路径,虽然是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你只需要在一条轨道上和大家一起赛跑就行了。
哪怕你 “掉队” 了,不要紧,你会想大家都这样,这条河只能容纳这么多人通过。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大部分人都选择这条路,我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不容易被责备。
最后跑得快还是慢,你能看得见,结果也有参考。而跳出来,你就要开始对自己负责了。这是东亚小孩不熟悉的课题。
最后,你问我后悔学医吗?
我不后悔。
一方面,我没有更好的选择。很多人会说,学计算机、金融,工作机会更多、收入更高。但我自己不是特别擅长那些,也不觉得我能像他们一样,而且最重要的是,上大学之前还心怀救死扶伤的理想主义,没有被真实的临床生活毒打过。
另一方面,学医确实锻炼了我。它在塑造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方面是很强的。比如如何学习、如何独处、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面对压力。很多转行的医生是非常能 “卷” 的,只是他们没有意愿,认为不值得而已。
(文中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撰稿:由页
晚祷时刻
祝你专心做事,
不用面对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