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觉得协和4+4培养模式不公平。要知道,国内普通医学生若想取得医学博士学位,至少得经历“5+3+3”,也就是11年时间;要是本硕博连读,也得8年,才能成为医学博士。

而且从学校毕业后,去医院实习,还得经过3年规培,才能成为正式医生,告别学生时代的辛苦,成为能养活自己且受人尊敬的医生。

相比之下,协和4+4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比如董欣怡(假设)这类情况,确实让其他医学生觉得不公平。在这个模式里,学生本科所学专业五花八门,有经济学、园林、西班牙语等。本科结束后,就能直接到北京协和医院实习,学习4年后,一下子就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

不仅如此,这类学生规培时间只需1年。也就是说,像董欣怡这样,仅用5年时间,不仅拿到医学博士学位,还能进入中日友好医院这样的国内顶级三甲医院当正式医生。

这就引发疑问了,为什么其他医学生至少要11年(8 + 3)甚至14年(11 + 3)才能成为正式医生,而董欣怡这类学生就能这么快呢?难道他们真的如此出类拔萃?所以,董欣怡这类情况以及协和4 + 4培养模式,对其他医学生来说,确实存在明显的不公平。

再者,从患者角度看,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也不让人放心。医学是个需要时间沉淀、专业积累和经验累积的职业。要是普通患者知道董欣怡这类医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估计没多少人愿意挂他们的号。

因此,协和这种4 + 4培养模式确实需要重新审视。如果要保留,就得从防范人性弱点的角度出发,完善规则设计,堵住制度漏洞,防止有人滥用权力、钻空子,避免这一模式成为少数人走后门的绿色通道。大家觉得是不是这个道理呢?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