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兵团的抗美援朝首战长津湖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第九兵团其实一直都是第三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的核心主力。
淮海战役胜利后,华东野战军被整编成第三野战军,同时成立了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共计四个兵团,总人数约80万。
这几个兵团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第九兵团,同时第九兵团也是三野最后保留下来的机动兵团,被称为三野的王牌。
为何第九兵团能成为三野的王牌呢?
02
首先从部队构成来看就注定了第九兵团不一般,因为他的王牌太多了。
华东野战军早年有六大王牌纵队,分别是叶王陶纵队,以及王建安、宋时轮和许世友纵队,这也是原华东野战军最强的几只纵队。
三野成立后,这四个兵团中每一个兵团分到了1-2支尖刀部队。
第七兵团分到了王建安22军、陶勇23军
第八兵团分到了王必成24军
第10兵团分到的28军是原来宋时轮的10纵。
第九兵团分到了两支主力纵队,分别是叶飞20军和许世友27军。
20军就是原华野1纵,以“叶飞纵队”闻名,在豫东战役中歼灭区寿年兵团,淮海战役中突破碾庄圩;
27军就是原华野9纵:以“许世友铁军”著称,济南战役中率先破城,渡江战役中抢占南京总统府
这些部队在华东战场积累了丰富的攻坚战、运动战经验,战术素养与协同能力远超同期其他兵团。
可以说这两支纵队的加入就注定了第九兵团不同凡响,是粟裕和陈毅倾注了极大心血的一个兵团。
除此之外兵团司令员宋时轮也是一时名将,是粟裕麾下“攻坚三虎”之一,曾指挥济南战役东线集团。
从主力纵队来看第七个第九兵团好像都有两支王牌纵队,但是第九兵团这两支部队可不一样,这两支都是争夺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称号的两支纵队。
从华野成立开始,一直以来都有1纵和9纵到底谁是华野最强王牌的瑜亮之争,如今1纵和9纵都去了第九兵团,第七兵团根本无法对比。
除此之外九兵团剩下两个军,第30军前身是华野12纵,33军则是渤海纵队改编而成是属于二线纵队中比较强力的。
相比较来说第七兵团剩下的21军(2纵)和35军(鲁中南纵和吴化文起义部队混编),在战绩和资历上要差一些,35军更是到淮海战役由地方不对临时升上来的。
03
从战果上来看第九兵团也确实是三野的王牌。
最早的淮海战役开始,当时还是华野9纵的27军负责主攻黄百韬兵团核心阵地碾庄圩。
面对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25师,9纵采用“壕堑逼近+爆破突袭”战术,连续突破18道防御工事,全歼守军2.4万人。
此战首创“土工作业抵近爆破”模式,被军委推广为城市攻坚范本,三野和九纵的土木作业能力也因此闻名全国。
淮海战役后第九兵团成立,随后九兵团作为第三野战军的主力,承担了后来三野作战的核心任务。
渡江战役时第九兵团作为东突击集团主力,在安徽芜湖至铜陵段强渡长江。
其中20军59师175团2营率先登陆南岸,仅用45分钟突破江防,是全军突破江防最快的部队。
上海战役爆发后,第九兵团承担解放上海主攻任务。
为保护城市设施,27军放弃重炮轰击,以班组为单位进行“逐楼清剿”,用3天时间攻克苏州河北岸阵地,歼灭国军4.7万人,外滩建筑群完好率超过95%。
这种“瓷器店里打老鼠”的战术,成为现代城市作战经典案例。
江浙地区获得解放后,第八兵团的番号被撤销,其中八兵团第26军划归到第九兵团,导致第九兵团再次扩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三野第一兵团。
这也为后来第九兵团参加抗美援朝埋下了伏笔。
04
1950年10月,第九兵团入朝作战。
11月,第九兵团在零下40℃的严寒中迎战美军陆战1师。尽管后勤严重不足但是仍然完成穿插柳潭里的任务。
此战中第九兵团虽然饱受争议,但是在极端环境下仍然做到了全歼“北极熊团”(美军第7师31团),歼敌1.3万人,迫使美军经历“历史上最长的撤退”。
长津湖确实有争议,但争议的并不是第九兵团的官兵,而是指挥和决策,第九兵团的志愿军官兵在这一战役中展现出的意志和战术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正如粟裕评价:“第九兵团是把一锹土、一颗子弹都用到极致的部队。”
第九兵团官兵本身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因为许多准备上的不足,后勤上的失当和指挥上的问题才导致了长津湖饱受争议,非战斗减员极其严重。
这样一支部队绝对无愧于三野王牌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