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仙芝,出身高句丽贵族,其人熟习骑射,刚毅果断,自幼随父驻防安西(即龟兹,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旧城),20岁因功被提拔为游击将军。后来被安西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重用,逐渐在安西军中崭露头角。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唐玄宗李隆基提拔高仙芝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成为安西军的“二号首长”。同年,原本归附大唐的达奚各部反叛,举众叛逃至碎叶城(亦称素叶城、索虏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北楚河南岸楚伊斯阔叶附近),高仙芝亲率2000精骑兵追击达奚部叛军,一战全歼叛军,此战也是高仙芝第一次独当一面指挥作战,其动作迅速、超远程奔袭的战术玩的如火纯情,战后,高仙芝正式进入李隆基的眼帘,其在唐军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
天宝六载(747年),小勃律国(在今克什米尔西北部,都城孽多城,今吉尔吉特)背叛大唐,投靠大唐的宿敌吐蕃,夫蒙灵察数次组织唐军攻打小勃律,皆因路程遥远以及地势险要而无功而返。三月,唐玄宗又下诏命高仙芝督率步、骑10000余人远征小勃律。高仙芝再次发挥其擅长奔袭的技术,在一百天内,克服各种困难,翻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奔袭数千里,强攻小勃律国重镇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一战聚歼小勃律国主力,是为连云堡之战。
而后,高仙芝又率军翻越坦驹岭(兴都库什山险要山口之一),强渡弱水(今克什米尔西北部吉尔吉特附近印度河北岸支流),攻破小勃律国都城阿弩越城,俘虏小勃律王和妻子等文武官员百余人,彻底荡平小勃律国。此一战,让大唐的声威远播南亚次大陆,就在高仙芝凯旋回师的时候,南亚次大陆上的拂菻、大食及各胡族共72国集体上表归附大唐,高仙芝一战名动天下,成为李隆基开疆拓土事业的急先锋。
李隆基也非常高兴,当即下诏加授高仙芝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并接替夫蒙灵察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成为大唐在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天宝十载(751年),大食帝国(即阿拉伯帝国)向东扩张到中亚一带,原本归附大唐的中亚诸国转而在大唐帝国与大食帝国之间左右摇摆。为彻底稳定西域和中亚的局势,当年四月,高仙芝亲率蕃、汉兵两万(其中蕃兵15000人,唐军5000人含陌刀队2000人)进攻大食,深入大食境内七百余里,一路打到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附近)。双方在怛罗斯展开决战,大食军有11万人,高仙芝所部不到大食军的五分之一,但因为唐军装备精良,特别是右威卫将军李嗣业直属的2000唐军陌刀队,更是打出了大食的心理阴影,大战一天,终是难分胜负。
可惜,就在紧要关头,唐军中的葛罗禄部突然叛变,导致唐军深陷大食军与葛罗禄叛军的两面夹击,幸亏右威卫将军李嗣业率领陌刀队为高仙芝杀出一条血路,成功掩护高仙芝突出重围,勉强逃回安西,清点兵马,只有千余人,是为怛罗斯之战。战后,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并调入长安担任右金吾卫大将军。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造反,安史之乱爆发。李隆基遂命封常清、高仙芝以及宦官监军边令诚,率领临时招募的20万新军前往抵御叛军,十二月,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封常清被迫退守潼关,李隆基遂以封常清兵败为由处死了封常清,并让高仙芝接替封常清指挥唐军继续与叛军交战。
高仙芝根据战场局势,做出固守潼关的战略安排,但李隆基一心想着尽快平定叛乱,不顾及唐军战斗力差、训练不足的客观条件,多次催促高仙芝出战,高仙芝都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绝,李隆基对高仙芝越来越不满意。与此同时,边令诚因为向高仙芝索取贿赂不成,继而对高仙芝产生嫉恨,于是边令诚不停地向李隆基告状,说高仙芝暗中勾结安禄山,并在潼关拥兵自重。于是,李隆基下诏在潼关就地处决高仙芝。就在高仙芝死后不到半年时间,安禄山攻破潼关、攻陷长安,李隆基终究为自己的决定买单,代价是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