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口老槐树下,王大爷吧嗒着旱烟袋,盯着那个戴草帽的外乡人直出神。,这个操着外地口音的汉子,竟是拿过茅盾文学奖的大作家徐贵祥。庄子田村的石头缝里,向来留不住年轻人,村口的荒田都长了半人高的野草。
可徐贵祥偏要在这石漠化的穷沟沟里落户,头回开会就蹲在晒谷场上跟老汉们唠嗑。“仙人掌能当饭吃?”李大姐叉着腰直撇嘴,眼里满是不信。
可这人真就带着大伙在仙人掌地里搭起“树下课堂”,手机镜头对准带刺的叶片直晃悠。“掌片能做面膜,果实能酿酒,连刺都能做药材。
”徐贵祥捏着片仙人掌,说得比说书还热闹。渐渐的,晒谷场的石桌上,多了年轻人扒拉手机的身影,返乡的摩托车声在村道上响成一片。
村东头的老仓库,不知啥时候变成了直播间,鲁大姐举着仙人掌果酱对着镜头笑出皱纹。“以前守着石头过穷日子,现在仙人掌成了‘金疙瘩’。”王大爷的旱烟袋,敲得石凳叮当响。
可也有人犯嘀咕:作家不在城里写书,跑农村折腾个啥?能长久吗?文山市委的干部心里清楚,这不是个人心血来潮,是盘了多年的人才棋。
他们早把庄子田村当成“试验田”,专破边疆人才留不住的老大难。徐贵祥的身份就像块磁铁——当过兵、会写书、懂红色故事,样样戳中村子的要害。“不是光靠情怀,得让人才看到奔头。
”镇上的干部蹲在仙人掌地里,跟村民算起经济账。周边村子的人也来了,坝心乡的朱子燕盯着加工厂的设备,掏出小本本记个不停。
“他们直播带货那套,咱种他披梨的能不能学?”她皱着眉琢磨,眼里闪着光。
庄子田村的变化看得见:荒田种满仙人掌,村口停了送货的小货车,晒谷场晚上飘出广场舞的音乐。
可徐贵祥闲不住,又带着年轻人翻山,说要找老战壕写故事,给村子添点“精神仙人掌”。有人担心,要是哪天作家走了,村子还能不能火?
这话藏在心里没说破。但眼下的热闹是真的——返乡的阿强在直播间喊“下单”,六旬的张婶跟着学拍短视频。
石缝里长出的产业,到底能扎根多深?没人说得准,可大伙都愿意跟着试试。
这事儿给边疆乡村提了个醒:人才不是天上掉的,得像仙人掌那样,找到合适的土才能扎根。
徐贵祥常说,他来这儿不是当客人,是想当棵“带刺的树”,给村子挡风沙。当笔尖接上地气,荒地也能长出希望的芽,这话在庄子田村,正一点点变成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