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每个边上,都有风景美丽。」
◆◆ ◆
图文原创:人生边边
欢迎转载,谢绝抄袭
01
活法各异,坚守如一
人生于世,各有各的活法,也各有各的看重。
芸芸众生,人海茫茫,尘世中的凡夫俗子因此有了各自的精彩,也有了各自的一缕执念。
有人为名所困,有人为利所缠,有人为爱所累。
沉沉浮浮,浮浮沉沉,吃一堑未必长一智,头撞南墙未必会转身。
戴玉祥作品《六大爷》,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但这并不妨碍他对自己的人生划定条条杠杠,有所为,有所不为。
他的人生,因此有了独属于他的光彩。
02
牛倌情深:
人与畜的至诚相待
六大爷是生产队里的使牛员。
农业没有机械化以前,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几乎样样重活都离不开它,农民们宝贝牛,胜过宝贝一切。
六大爷是使牛员,对牛的爱惜与照顾自然比普通农人深厚,他和牛的关系,不太像人与工具,也不太像人与动物,倒更像是人与家人或朋友。
天热的傍晚,每天收工后六大爷将牛牵回家,都要赶进门前池塘,让牛舒舒服服泡个澡。
感觉牛泡得足足的时候,六大爷自己也会跳进池塘,拿一把刷子,将牛全身上下洗得干干净净。
随后,他会将牛牵到门前桃树下拴好,搂过来鲜亮的稻草,放到牛面前,让劳累一天的牛吃得美美的。
这还不算,为了防止蚊虫们对宝贝牛儿的无情骚扰,六大爷会细心采取保护措施,将几笆斗碎草烂木围着牛圈成圆形再点燃,将蚊虫薰赶得远远的。
这是天热时候的各种照料,等到天冷时又不太一样,那时牛不用干活,本可以安心放在生产队的牛棚里,有专门的饲养员看管。
但是六大爷不这样选择,白天他让牛在屋外晒太阳,夜晚他将牛牵进自家厨屋,那里有白天生火做饭留下的热气,确保牛不会被冻到。
队长知道六大爷的脾性,也知道他异常疼爱牛,牛在他那里就两个字:
放心。
既然六大爷这么喜欢照顾跟着他的宝贝牛儿,牛在他那里又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队长还有什么好坚持的,非要把牛送进生产队的牛棚统一看管呢。
那必须是顺着六大爷,如此大家都皆大欢喜。
03
篾青编织的尊严之道
六大爷的生计并不宽裕,甚至可以说相当艰难。
六大娘背驼,腿瘸,不能出工,再加上两个年幼的女儿,在那生活都不容易的年代,六大爷一家的日子过得格外苦煎。
不过这似乎难不倒六大爷,他有的是手艺和勤劳。
阴雨天不能出工的时候,正是六大爷大展拳脚之时,他从自家屋后砍伐一根根长得笔直的竹子,片出一条条细长柔韧的篾青,随后便能用来手编各种生活用品,比如竹筐、竹篮等等。
至于价钱,六大爷不收钱,都是乡里乡亲的,六大爷所求只有糊口粮食,只需大米白面即可用来交换他精心编制的宝贝。
这样说好像六大爷的日子可以过得很好,至少衣食无忧,解决肚子温饱不成问题。
然而事实上并不是。
原因也很简单,在那人人都手无多少余粮的光景下,大家不管有多喜欢六大爷的手艺,也不能随意买买买。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乡下人向来惜物,一件东西从新到旧,从旧到修修补补,不知能用多少年头。
六大爷的宝贝全用蔑青编制,乡邻们用得又格外珍视,直接导致他卖出去的东西不再是消耗品,简直成了传家宝。
可想而知六大爷的销量必然越来越成问题,有出项没进项渐渐成为常态。
六大爷可以无所谓,六大娘心里急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看着家里的米缸见了底,锅里的粥稀得都能当镜子照出人影,这可怎么办呐。
04
说书人的气节:
艺不换粮
六大娘将希望放在六大爷的另一件本事上:
说书。
生产队的农活少的时候,人们都喜欢聚在六大爷门前,听他手板一敲连说带唱讲一段,什么《隋唐演义》,什么《包公断案》,什么《杨门女将》,小学都没毕业的六大爷竟然都能说得有滋有味。
六大爷给乡邻们说书,六大娘并不反对,她想着如果大家是从外面请人说书,怎么着也要管吃管住,临走时还要拿上不少粮食作为报酬。
六大爷不说向乡亲们要包吃包住,拿一点粮食总是应该的吧?
就算六大爷面孔薄,不好意思开口要,但如果是乡亲们主动拿来,稍微推辞一番然后收下来,这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嘛。
可六大爷就是倔,不管六大娘怎么说怎么劝,不收就是不收。
六大爷从没向六大娘那样凶过,他说我说书,也就是逗逗乐子,要什么大米?再穷,咱也不能想人家的。
对于心里的条条杠杠,六大爷确实是严守到底的,穷不是问题,问题是既穷了人,又穷了心。
仅仅是缺衣少穿有什么问题呢,不管什么样的日子,六大爷都能将那日子过得板板正正朴实悠长。
那,也就够了。
在这个万物皆可标价的年代,六大爷的故事像一杆古旧的秤,称量着现代人日渐轻飘的灵魂。
他守着对牛的赤诚,守着对艺的纯粹,守着对心的承诺,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活出了精神的丰盈。
人生君说
“当直播打赏成为常态,
六大爷艺不换粮的倔强,
恰似浊世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