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张家口中院开设“凡人小事”专栏,介绍推出张家口两级法院依法履职、勤奋工作,默默付出的一线干警,以法院工作中的平凡英雄、凡人善举,进一步激励全市法院干警忠诚履职尽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担当作为,以“如我在诉”的为民情怀扎实做好全市法院审判工作,努力打造“定分止争张家口”品牌,为全市交出高质量发展优异答卷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这是一场跨越九年的司法接力,

这是一场法与情的艰难平衡,

这也是一次基层法院干警用脚步丈量正义的真实写照。

“那会儿我整宿整宿睡不着,一闭眼就是老何浑身是血的样子”。2015年11月8日,辽宁省朝阳市辖区某村72岁的李某兰感觉“天”塌了。

这一天,李某兰的丈夫老何在正常驾驶车辆行驶途中被突然失控的货车迎面撞上,经抢救无效死亡。法院经过审理,判决肇事司机张某一年零四个月有期徒刑,赔偿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等共计40余万元。然而张某家中仅有农村土房两间,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法院查封的财产估值不足2万元。

这位原本靠丈夫跑运输为生的老人,不得不靠捡废品维持生计。东北的冬天漫长而寒冷,寒风吹过糊窗户的旧报纸,发出嗤嗤的声音。李某兰生活苦,心里更苦。

出狱后的张某在沽源县的村里生活,由于没有文化,再加上因为交通肇事,驾驶证也被吊销了,原来从事的运输工作也不能继续,案件彻底陷入僵局。

2023年,刚调入沽源法院执行局两年的张少波接手了这起陈年旧案。尽管早就听说过这个案件,但是在泛黄的卷宗上看到案件详情的他,还是为当事人的遭遇感到悲痛。

他在笔记本上重重写下:“不能让判决书变成白条!”


张少波第一次找到张某的时候,这个中年男人指尖的烟一根接着一根,烟雾后是布满沧桑的面庞。沉默了很久才说:“张法官,我认罪认罚,可家里实在拿不出一分钱啊!”

此后半年,张少波成了张某家的“常客”。为核实张某的财产状况,他跑遍6家银行调取流水,3次到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张某家的收成。他还联系了张某老家的村委会,得到的都是同一个答案——确实没有可供执行财产。

李某兰老人因远在千里之外,虽然不能时常来法院询问案件的进展,但是每周一到两次的电话“催促”也让张少波感到既无奈又“不好意思”。

张某确实没有财产,而李老太的生活也非常艰苦,如何平衡“情”与“法”,也一直成为张少波心中的坎儿。

2024年的秋天,转机终于出现。被执行人张某因考虑到子女上学需要,主动联系张少波,希望能够给从中调解,以解决这场“旷日持久”的案件。

张少波立即组织双方调解,连续三晚在调解室守到深夜,寻找双方能够接受的平衡点。“老张,你先凑一部分,剩下的分期付。大娘那生活实在困难,你给她个希望,也是给你自己留个希望啊!”调解到第四天,张某红着眼眶拿来20万元,这是他借遍十几家亲戚凑的。

张少波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这二十万现金交给李老太。经历了九年煎熬的老人脸上泪水纵横:“张法官,这九年……您就是我的亲人啊!”

剩下的20万怎么办?“案件符合国家司法救助的条件,我就想着帮李大娘申请试试,如果能申请下来也可以多一些保障。”他指导李老太准备申报材料,经过十余次修改,终于为老人争取到5万元司法救助金。

2024年12月,随着最后一笔款项到位,这起跨越九年的执行案件终于画上句号。

“执行不是冰冷的数字游戏,有时候多走一里路,多说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张少波感慨。

- END -

来源|法教处、沽源县法院

编辑|龚泽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