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当识之 熟悉应深知
文/刘敏怡
指导老师/罗月明
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处于未知领域的陌生让人止步不前,处于舒适圈的熟悉则有待深入。我认为,正因为陌生才更应去认识,正因为熟悉才更应去深入。
陌生的事物总让人产生恐惧。好比童话故事里小红帽的妈妈告诉她去外婆家不要走小路一样。小路往往是阴暗的、陌生的、不被人熟知的,人们总会认为:小路可能有“大灰狼”出没。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回国,担任国防部导弹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当时的新中国工业薄弱,人才稀缺,在导弹领域更可谓一片空白,面对陌生的研究方向,他选择勇敢面对,全身心投入到导弹研究工作中,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导弹事业取得重大突破。尽管小路难行,但对钱学森来说,这是他实现爱国抱负的最容易的路。因此,陌生事物在让人恐惧的同时,也更利于成功。
熟悉的事物总有更深层的含义。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次认识同一事物总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更深层的见解。研究表明:一本书当你重复多次阅读时,每一次都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感受,这是你对这本书进行剖析的过程。又如人们总说:学习是没有尽头的。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中可以发现,内容并没有随着阶段变化而逐渐变多,只是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更专业、更深入、更复杂的知识而已。熟悉的事物不代表完全认识,这也正好体现了哲学中的“认识具有无限性”的内容。由此可知,对事物的认识是没有尽头的,只有不断地反复地认识才能发现真理之所在。
认识陌生与理解熟悉同等重要。认识陌生是对知识范围的横向拓展,理解熟悉是对已有知识的纵向剖析。对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一穷二白,众多科技领域都处于空白状态,但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积极引进外国技术,开拓国产领域。到如今,中国的航天、中国的高铁、中国的大飞机、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都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未来中国将会研发更多的航母,发射更先进的载人飞船,下水更厉害的核潜艇……中国的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中国的发展历程亦是对陌生的认识和对熟悉的理解。总而言之,把认识陌生和理解熟悉相结合,是促进发展进步的关键。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更应以敢于尝试的心理认识陌生事物,以不厌其烦的精神理解熟悉事物,做到“陌生者识之,熟悉者深知”。
(本文系水缘文学(ID:sywxwk)原创首发,作者:刘敏怡)
作者简介:刘敏怡,广东省佛山市岭南美术实验中学高三1班学生,领雅文学社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