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科技与青春的盛大相逢,更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热切期许!嫦娥五号、六号月壤样品研究首席专家、北京大学田伟教授,北斗系统专家、北京理工大学王博教授,AI机器人研究专家、同济大学谢楠副教授,齐聚云大附中星耀学校首届科技周,为高中部师生面对面讲授《探月、天文、航天与人工智能》《从天上好用到地上好用——北斗系统的建设与应用》《AI赋能机器人:从视觉感知到运动控制》……昔日遥不可及、生硬䀲涩的科学技术此刻如此可近可亲,触手可及!
5月6日10时,在学生自创的AI乐曲、机器人跳舞、无人机飞翔,与数千高中学子的灼灼目光中,以“智启星程·科耀未来”为主题的云大附中星耀学校首届科技周大幕开启。
长河:文明的火种永不熄灭
“从结绳记事到数字互联,从飞鸽传书到万物互联,科技始终是人类文明的火种。”开幕式上,四名同学《科技铸就未来,青春点亮时代》的主题演讲,将师生们的思绪带入千年求索、跬步至远的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回首往昔,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让知识走出竹简的桎梏,催生了盛唐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文化气象;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郑和七下西洋的宝船乘风破浪,架起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放眼今朝,新中国成立后,“两弹一星”的巨响让中华民族挺直脊梁;今日北斗卫星环绕寰宇,高铁网络纵横八荒,我们用科技重新定义“中国速度”;这四个跨越时空的坐标,诉说着一个真理:科技强则民族强,创新兴则国家兴。
顺着历史的脉络,同学们瞩目于正在被科技重构的当下:在深圳少年科学院,00后刘礼嘉团队用AI算法优化垃圾分类系统;杭州二中的“卫星少年”将自主设计的立方星送上太空;北京中学生开发的“盲人导航眼镜”获得国际发明金奖。“同龄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科技创新不是科学家的专利,每个心怀热爱的青年都能点亮星火!”
同学们立下誓言,未来已来,使命在肩,要做科技时代“追光者”,做勇闯“创新无人区”的先锋,用代码编写未来,用智慧赋能时代,让科技创新的星河中永远闪耀着中国少年的光芒!
星火:创新报国是第一推动力
星耀教育集团总校长、云大附中星耀学校校长刘卫华,以“科技强国使命在肩 创新报国正当其时”为主题致辞。他说,同学们“科研报国”的铮铮誓言,让人想起钱学森先生“外国人能搞的,中国人也能搞”的豪迈宣言。从“两弹一星”到“嫦娥探月”,从青蒿素发现到量子通信突破,一代代科技工作者正是以这样的精神铸就了共和国的科技丰碑。
刘卫华校长指出,这种精神正在年轻一代身上延续——继学校李淳、孙麦歌同学之后,最近高一年级秦梓耀同学入选云南省“生物英才”计划,并将跟随云大教授探索生命科学的未至之境。更令人欣慰的是,首批云南省“生物英才”计划入选者、2024届李淳同学已经考入北京大学,将在北大继续他的生物学求索之路。这些星火传承的故事,正是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理念的生动注脚。
刘卫华校长勉励同学们,“希望有更多的同学在科技领域脱颖而出,成为国家的拔尖创新人才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撑起未来中国的脊梁。”
共舞:让科技打开美丽新世界
开幕式上,2024、2023年青春榜样“科技创新奖”获得者、高三理(4)班周炜翔,高一理(3)班肖丁瑞和入选2024、2025年云南省生物英才计划的高二理(1)班孙麦歌,高一理(1)班秦梓耀作为学生代表,带领机器人走上舞台,开启人机互动模式。执行校长毕劲梅和昆明市官渡区科协主席李洁与机器人问答互动。憨态可掬的“克鲁泽”除了能口若悬河介绍自己、介绍机器人发展现状外,还能扮作文艺青年旋转腰身,挥舞手臂,摇头致意,踩着节拍跳纳西舞。而40余个安安静静的小机器人,更是在音乐响起之后满血复活,扭胯踢腿,手舞足蹈,倒立劈叉,将武林好手与体操健儿双重身份完美融合。
在阳光如诗的早晨,在万物生长的夏日,在师生们的欢笑中,30架无人机从跑道上集体升起,球形、菱形……在碧空中,它们变换造型,恍如轻盈的花瓣在风中翩翩起舞,恰似美丽的水母在深海尽情游戏,点燃师生们的探索热情。
远航:请满载星辉驶向明天
云大附中星耀学校科技周突破传统课堂的边界,构建沉浸式科学体验场域。
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实验设备,在物理、化学、生物、技术等学科交叉地带探寻奥秘;他们徜徉于星云长廊和星海天地的科技长街宴,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与校外科技工作者深度对话;他们见证机器人的动态演示,参与观鸟巢箱的制作;他们通过AI运动分析系统,为每个投篮动作生成力学模型;他们在西园鱼池层层解密循环净化系统,放飞科技之梦;天文望远镜、昆明植物园,都将让他们的科技之旅惊喜不断,收获累累,满载星辉。(昆明信息港记者 冯冕芸/文 张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