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赵州勘婆
赵州因僧问婆子:“台山路向甚处去?”婆云:“蓦直去。”僧才行三五步。婆云:“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州。州云:“待我去与你勘过这婆子。”明日便去,亦如是问,婆亦如是答。州归谓众曰:“台山婆子,我与你勘破了也!”
无门曰:婆子只解坐筹帷幄,要且着贼。不知赵州老人善用偷营劫塞之机,又且无大人相。捡点将来,二俱有过。且道,那里是赵州勘破婆子处?
颂曰:问既一般,答亦相似,饭里有砂,泥中有刺。
一
赵州禅师因有僧人问一位老婆婆:“去五台山的路怎么走?”老婆婆回答:“一直往前走。”僧人刚走几步,老婆婆便在背后嘀咕:“这和尚倒是认真,可怎么又这样去了!”后来有僧人将此事告诉赵州,赵州说:“我去替你勘验这老婆婆。”第二天,赵州也去问同样的问题,老婆婆依旧回答:“一直往前走。”待赵州刚迈步,老婆婆又念叨:“怎么又这样去了!”赵州回来后对众人说:“五台山那老婆子,我已替你们勘破了她的深浅了!”
无门禅师评论道:这老婆婆只会在帐中谋划策略,却不知自己已被“贼”盯上;赵州虽善用偷袭的机巧,但行事不够光明磊落。细究起来,两人都有过失。问题来了——赵州到底勘破了老婆婆什么?
颂:问的是同一句话,答的也是老套路,但看似寻常的对答里暗藏玄机——就像饭里的砂石会硌牙,泥中的尖刺能扎脚,若不警觉便会中招 。
二
赵州禅师一生九次游历五台山,每次均在夏季返回 。其晚年(约80岁)仍坚持朝山,曾遇僧人作偈劝阻:是处青山是道场,何须策杖礼清凉。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观时非吉祥。从谂一把抓住他问:“什么是正眼?”僧人无言以对。从谂背起行李就走了。
莲池大师说:“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即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
此举体现他“行脚参学”的修行理念,即通过身体力行打破对“道场”的执着认知。莲池大师评其“八十仍行脚”,虽最终悟得“道在自心”,却彰显禅者精进求法的精神 。
赵州因僧问婆子:“台山路向甚处去?”婆云:“蓦直去。”僧才行三五步。婆云:“好个师僧,又恁么去!”后有僧举似州。州云:“待我去与你勘过这婆子。”明日便去,亦如是问,婆亦如是答。州归谓众曰:“台山婆子,我与你勘破了也!”
这一则公案,发生在赵州从谂禅师行脚期间。我们可以看到此时的赵州还有一颗“争”心,有着云游时参学的锋利之心。
三
套路一旦形成,就容易走形式了。政治如此,文化如此,参禅如此。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一直革新自己,打破僵化的形式,才能长存常新。
禅宗的一路发展,就是要不断地突破这种僵化,从如来禅,到祖师禅,到分灯禅,到公案禅,到默照禅,到看话禅,就是持续地自我革新。
禅者,要看好初发心,一个禅者的初心是很重要的。
就像我看公案,解公案,如果陷入写作的套路,那就不是参禅,修行了。
每个公案,都是给一个修行的方法,朝向的是生命的修行与彻底的解脱。
四
“婆子只解坐筹帷幄,要且着贼”
“坐筹帷幄”,婆子看似掌控对话,以“蓦直去”的固定答案应对所有提问,如同军师在帐中谋划全局 。婆子执着于“直行”的教条化回答,反被赵州识破其机械性。她看似高明,实则陷入“有法可依”的陷阱,如同被“贼”(执念)暗中窃取本心 。婆子以“直心是道场”的禅语回应,却将其固化为形式,失去直心本有的灵动性 。
“不知赵州老人善用偷营劫塞之机,又且无大人相”
偷营劫塞,赵州以同样问题试探婆子,看似重复,实则暗藏机锋。他通过“重复”这一动作,拆解婆子对“直行”的执着,如同偷袭敌营般直击要害 。赵州不端高僧架子,以看似“儿戏”的重复对话勘验婆子,违背传统禅师的威严形象,却更贴近禅宗“平常心”的宗旨 。
“捡点将来,二俱有过”
婆子执着于“直行”的教条,沦为鹦鹉学舌,失去禅法的活机 。赵州虽勘破婆子,但以“偷营劫塞”的机巧反显胜负心,未达“无相无住”的究竟境界 。禅宗超越二元对立,赵州与婆子的“有过”实为勘验学人是否落入“对错分别”的妄念 。
“且道,那里是赵州勘破婆子处?”
赵州通过重复对话,揭示婆子回答的机械性。婆子的“直行”本无错,但她将此话视为“答案”而非契机,故赵州断言“勘破” 。真正的“台山路”不在方向,而在“无住”之心。婆子执着于指引方向,恰遮蔽了“当下即是”的悟境 。
“问既一般,答亦相似”
赵州与僧人问法相同,婆子回答一致,看似无差别 。赵州之问暗藏“无”的机锋,婆子之答却沦为“有”的套路。同问异质,如“饭里砂、泥中刺”般隐含险峻 。
“饭里有砂,泥中有刺”
婆子的回答看似平常(如饭),实则暗含教条化陷阱(砂砾)。若不细嚼,易被表象所欺,误入歧途 。赵州的勘破手法看似轻松(如泥),实则暗藏机锋(尖刺)。学人若执着于“勘破”的结果,反被言语所伤 。
禅宗公案如镜,照见学人自心。若执著于“问答”的表象,必陷砂刺之痛;若能超越言语,方见“无门关”本无门 。
赵州与婆子的对话是“杀人刀”与“活人剑”的并用。婆子以“直行”斩断向外求法的妄念(杀人刀),赵州以重复勘验唤醒对“无住”的觉悟(活人剑) 。
无门评语与颂词皆指向“不落两边”的中道:婆子堕于“有”,赵州堕于“巧”,唯有超越对错、问答、勘破与被勘破,方契入“无门关”的真义 。言语如砂刺,需以“无住心”化解其锋利;问答本平常,唯直心能照见“台山路”即在脚下 。此公案的核心在于“直心”与“机心”的辩证。赵州勘破婆子的“台山路”,实为勘破一切向外求法的虚妄。禅宗之妙,不在言语胜负,而在“于平常处见不平常,于不平常处归平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