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五、倩女离魂

五祖问僧云:“倩女离魂,那个是真底?”

无门曰:若向者里悟得真底,便知出壳入壳,如宿旅舍。其或未然,切莫乱走。蓦然地水火风一散,如落汤螃蟹,七手八脚。那时莫言不道。

颂曰: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福万福,是一是二?

五祖法演禅师问一位僧人:“倩女离魂的故事中,分离的肉身与魂魄,究竟哪一个才是真实的?”

无门慧开禅师对此解释道:若能在此处参透真实的本质,便能明白灵魂出入肉身如同旅人暂居客舍般自由 。若尚未领悟,切莫轻率尝试离魂修行,否则当死亡来临时(地、水、火、风四大元素解体),将如沸水中的螃蟹般手足无措,陷入轮回之苦 。

颂:云与月本质皆空,溪山形态各异却同属虚空;看似两个倩女互道万福,实则一体不二。

六祖惠能—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临济义玄(临济宗) … 杨岐方会(杨岐派)—白云守端—五祖法演。

杨岐方会(992-1049)继承临济宗风,融合云门、曹洞特点,创立杨岐派,主张“平常心是道”,强调灵活接引学人 。其弟子白云守端(1025-1072)进一步弘法,门下以五祖法演最为杰出。

五祖法演禅师(1024-1104),俗姓邓,四川绵阳人,少年出家,35岁受具足戒。初学《唯识 》《百法 》等唯识经典,因对“能证所证不二”的义理产生疑问,遂弃教入禅,游方参学十余年 。他先参访浮山法远禅师,得法远指引转投白云守端禅师 。在白云守端处,因“南泉摩尼珠”公案被呵斥而豁然开悟,得印可后掌磨事,后经白云禅师多次锤炼,最终彻悟禅机 。

法演禅师初住四川四面山,后迁安徽白云山海会寺,晚年驻锡湖北蕲州五祖山(黄梅东山禅寺),因道场与唐代五祖弘忍同址,被尊为“五祖法演”。其门下“三佛”(佛果克勤、佛鉴慧懃、佛眼清远)及弟子群体推动杨岐派成为临济宗主流,影响远播日本 。北宋崇宁三年(1104)示寂,寿80岁。其语录与诗偈(如《山中四威仪 》)以平实语言揭示禅理,强调“宗门与教门不二”,主张开悟后仍需依佛经印证 。

唯识学派认为,菩萨入见道位时,智与理冥,境与神会,不分能证、所证。当时,西天竺有一外道曾就此观点,诘难比丘僧团:“既不分能证、所证,却以何为证?”当时因为没有人能应对此诘难,故比丘僧团遭到了外道的羞辱和贬损:寺院不让鸣钟击鼓,比丘们被勒令反披袈裟。后来玄奘大师来到天竺,有力地回应了外道的这一诘难,解决了这一理论上的疑团。玄奘大师的回答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因为玄奘大师击败了外道的问难,因此僧团的形象很快得到了恢复。

听了这一段历史因缘之后,法演禅师产生了疑问:“冷暖则可知矣,作么生是自知底事?”于是便向讲经的法师请教:“不知自知之理如何?”讲经法师无法解决他的疑问,便诱导他说:“汝欲明此,当往南方,扣传佛心宗者。”

法演早年因玄奘“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唯识答语,困惑于“自知之理”的实践意义,遂南下参禅。虽遍访尊宿,仍难解兴化存奖“打中间底”公案之机锋,直至浮山法远以“三家村卖柴汉”譬喻点破其向外求索之迷 。

转投白云守端后,法演举“南泉摩尼珠”公案问禅。南泉以“往来者”喻如来藏,又以呼名应诺指示摩尼珠(自性)本在当下。法演复述此案时突遭白云呵斥,当下顿悟,呈偈曰:“山前一片闲田地,叉手叮咛问祖翁。几度卖来还自买,为怜松竹引清风”此偈以“田地”喻自性,揭示本性虽经流转(卖与买),终因清净心(松竹清风)而回归 。

于是留在白云守端禅师坐下。后白云禅师以“庐山禅客虽能说禅却未彻”激其疑情。法演自省“悟后为何仍不究竟”,遂放下一切知见,精进参究,终得“出一身白汗”般通透,彻底打破对悟境的执着。白云以手舞足蹈相印,标志其悟境圆熟 。

最后,白云示众问“镜铸像成,镜在何处”,法演以“也不较多”(镜像本空)作答,得白云认可。此机锋直指“能所双泯”,印证其已超越二元对立,彻见心性如镜映万象而本无实体 。

其禅法融摄唯识与般若,为宋以后禅宗主流,至今仍为参究“自性”之重要典范。

“倩女离魂”是一个著名的典故,最早出自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天授三年,清河张镒官居衡州,他有个女儿叫倩娘,容貌端丽,外甥王宙自幼聪明,张镒曾表示要将倩娘许配给王宙。二人长大后私下相爱,然而张镒却将倩娘另许他人。

王宙得知后心中悲愤,托言赴京,乘船离去。夜半时分,倩娘徒步赤脚追来,王宙惊喜万分,于是二人一同逃到蜀地,在那里生活了五年,还生了两个儿子。

后来他们思念家乡,便一同回到衡州。王宙先到张镒家谢罪,张镒惊讶地说倩娘一直病卧在床。当得知倩娘在船中时,家人去查看,结果病中的倩娘出门相迎,与船中的倩娘合为一体。

五祖法演禅师借由这个传奇故事,向学人发问,提起疑情。

倩女离魂,那个是真底?

五祖问僧云:“倩女离魂,那个是真底?”

张倩娘因婚约受阻,魂魄离体与爱人私奔,留下肉身病卧家中。五祖借这一奇幻情节,设问僧人“肉身与魂魄何者为真?”

肉身与魂魄皆为自性(佛性)的显现,本质无别。若执著于“真假”之分,即堕入二元思维的陷阱。无门慧开评注时强调,若参透此理,则知生死如“出壳入壳”,自性如月映千江,本体唯一 。

无门曰:“若向者里悟得真底,便知出壳入壳,如宿旅舍。其或未然,切莫乱走。”

“出壳入壳”,比喻生死轮回如同旅人更换客舍,身体只是自性暂居的“臭皮囊”,真我(佛性)超越形骸束缚 。

“切莫乱走”,警告未悟者不可盲目追求神通或离魂修行,否则易迷失本心,如倩娘魂魄虽自由却仍有执念 。

“蓦然地水火风一散,如落汤螃蟹,七手八脚。那时莫言不道。”

“地水火风一散”,指死亡时四大(地、水、火、风)解体,肉身消亡。若未悟自性,此时将如沸水中的螃蟹般慌乱,因执著形骸而堕入轮回 。

“莫言不道”,暗示禅宗直指人心的紧迫性,若生前未悟,临终时悔之晚矣 。

颂曰:“云月是同,溪山各异。万福万福,是一是二?”

“云月是同”,云与月本体皆空(喻自性),虽有遮蔽却同属虚空。正如倩娘肉身与魂魄本质无别,皆为空性显现 。

“溪山各异”,溪流与山峦形态各异(喻现象),但皆由同一大地承载。此句强调空有不二,现象差异中蕴含本体统一 。

“万福万福,是一是二?”,两个倩娘互道万福,看似分立,实则一体。禅宗以矛盾语“是一是二”打破逻辑思维,直指超越言语的真如境界 。

自性如云月映空,不因肉身生灭增减。悟者视生死如旅舍,四大离散时心无挂碍 。倩娘分身是假,自性唯一是真;现象纷繁中,空性恒常不变 。禅师以“倩女离魂”为镜,照见众生颠倒梦想,破除我执,证“云月溪山,万法归一”的实相 。

仅作参考,阅后即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