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带团5年的小嘻哈,见过太多退休旅客,发现旅行何时停,答案藏在人生百态里。



1.健康红线,是限制更是提醒


有人说:“不管年龄多大,只要身体好就一直走”,心态虽好,但不要太逞强。

72岁张叔不服老,偏要跟着年轻人去登黄山,全程拄着拐杖,结果一路下来,膝盖肿胀的厉害,回来后足足卧床半个月。

医生严肃告诫他:如果还是这么好强,关节早晚得废。


李阿姨的做法,就很明智。

当她确诊慢性病后,果断放弃跋山涉水的行程,选择乘坐邮轮游玩。每天在甲板上晒太阳,悠闲地逛逛港口城市,这样既享受了旅行,又不会损耗身体。

健康是旅行的本钱,适时调整,才能走得更远。将旅行的节奏,调节到与身体相契合,才是真正的智慧。


2.热情消退,别勉强自己


退休头两年,王姐就像是“打卡狂人”,一口气跑遍了20多个国家,翻开她的朋友圈,满满的异域风情风景照。

后来,有段日子没有见到她,聊天时她跟我说:“现在一看到行李箱,就感觉特别累,连拍照都提不起劲儿来了。”

前几天得知,她竟迷上了油画,在颜料与画布间,寻找到了新的乐趣。


相反,赵叔却越玩越上瘾。

在65岁那年,他自己拿出钱来组建了一支老年骑行队,并且带着老伙计们沿着海岸线开始骑行。

风儿轻轻吹过耳畔,车轮缓缓地碾过柏油路,那样的一种自由,居然让他浑身上下都充满了活力。


热情会消退,兴趣会发生改变,只要顺心而为,活得洒脱自在就好。


3.钱包鼓瘪,理性做决定


刘叔每月退休金3000块,刚退休时一狠心,报名参加了高端旅行团。回来一算账,半年积蓄都耗费殆尽。

后来,他不再跟团游,而是选择乘坐绿皮火车,前往周边地区进行穷游,居住在青年旅社里。

走在小县城的古街上,吃一碗当地特色小吃,也能让他愉悦一整天。


陈阿姨则是另一种活法。

退休前攒下丰厚积蓄,她专门定制高端旅行,住海景别墅,配私人导游。

在马尔代夫的水上屋,她一边喝着香槟,一边看夕阳,直言“钱花在喜欢的事上,值!”

经济基础决定旅行方式,不盲目攀比,不打肿脸充胖子,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4.家庭羁绊,也是温暖港湾


68岁孙爷爷,原本打算环游中国;不料,儿子儿媳工作忙,需要他帮忙带孙子。

他只能收拾好行李,开始做起了“全职爷爷”。

如今,他每天都会去接送孙子上下学,到了周末还会带着孩子,去公园放风筝。

在含饴弄孙的日子里,过得非常幸福。


周奶奶的老伴走后,子女担心她闷出病,鼓励她出去走走。

在旅途中,她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现在,她不仅有了固定的旅行搭子,还成了社区旅行分享会的常客,活出了别样精彩。

家庭与旅行,看似矛盾,实则可以找到平衡。无论是守护家人,还是追寻自我,都是生活的意义。


5.换种活法,照样精彩


吴老师不再远行后,把目光投向了自家小区。

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研究小区里的每一种植物,从早春的玉兰,到深秋的银杏,都被他写成科普文章,在社区里分享。

现在,他成了大家口中的“植物活百科”。
杨伯依然在路上,70岁高龄还背着专业相机,穿梭在大街小巷。他用镜头记录世间美好,举办摄影展,用另一种方式传递旅行的意义。


生活不止诗和远方,也有眼前的美好。无论是走出去看世界,还是静下来品生活,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
旅行何时停,没有标准答案,重要的是跟随内心。人生这场旅途,怎么舒服就怎么来。

关注小嘻哈,畅游天下,梦想开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