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五年导游,带个老年团无数。一路上见的最多的就是,头发花白的叔叔阿姨们,一手端着保温杯,一手拎着行李箱,跟着我满世界的跑。旅途中我发现,70岁后还占着这6点,才是真正幸福的人。
1. 老来有伴,岁月生香
老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有老伴在身边一定要珍惜。
在敦煌带团那次,我遇见了68岁的赵叔和孙姨。沙漠的夜晚很冷,赵叔从背包中取出厚披肩,仔细地为孙姨披在肩上,又从包里掏出保温杯:“特意给你留的热水,捂捂手。”
孙姨嘴上埋怨:“你自己也披上点儿,不冷啊?” 把大披肩往两人中间拉了拉。
白天参观莫高窟,赵叔一路走一路为妻子讲解,一看就是做足了功课。出游有人陪,讲话有人听,美景有人分享。
原来,老话里藏着的,才是一辈子的深情。
小建议:不妨和老伴定期安排“二人时光”,哪怕只是小区散步、菜市场买菜,这些琐碎日常都是感情的保鲜剂。
2. 自理自立,晚年安稳
常听老一辈讲“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不如自己最可靠”。
在贵州带团时认识的李阿姨,精气神比年轻人还好。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太极,手机里存着各种养生知识。
有次同团的大叔突然低血糖,李阿姨立刻从随身布包里掏出糖果:“我一直备着,出门在外得防着点。”
她常说:“孩子在外忙事业,我得把自己照顾好,让他们少操心。” 的确,自己硬朗,才是晚年最大的福气。
小建议:每天勤快一些,别偷懒!坚持适量运动,比如八段锦、太极拳;学习基础的健康知识,定期体检,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3. 儿女孝顺,心里暖乎
老话说“养儿防老”,可总有人感慨不如不生。
但北京团的王阿姨,让我相信了这句老话。儿子特意请了年假,陪着王阿姨出门游玩:“每年休年假,我都会带着我妈妈去一个新地方”。
在西安一家老字号面馆,王阿姨的儿子尝了口羊肉泡馍,赶紧推到母亲面前:“妈,这家的馍地道、软烂,适合你的牙口。”
王阿姨笑得合不拢嘴:“小时候我追着喂你,现在倒过来了。”说实话,这一幕看着都让人暖心。
小建议:和儿女保持每周通话,有时间一起做饭、唠家常,亲情需要双向奔赴。
4. 手头有钱,遇事不慌
民间有句俗语叫“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放在晚年也一样。
有人觉得谈钱太俗气,可上海的陈叔却不这么认为。他平日里喜欢谈钱,用自己的积蓄治好了老腰,还支持了孙子开店。
去年在新疆胡杨林,他举着相机笑道:“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手里有钱,看病旅游都不愁。”人有积蓄,晚年才有底气。
小建议:尽早规划养老存款,每月固定存一笔钱;合理理财,但别盲目投资,守好自己的养老本。
5. 一间老房,一生念想
老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人老了,也得有一片自己的小天地。重庆的刘爷爷,旅行时总念叨:“阳台上的三角梅该浇水了。” 一到家就直奔他的小花园。那套老房子墙皮脱落,可推开窗,熟悉的桂花香扑面而来。
墙上的老照片、孙子的涂鸦,都是岁月的痕迹。
这老房子,就是他心里最踏实的归宿,即便女儿邀他去住大房子,他也舍不得离开这里。
小建议:定期整理老房子,给墙面补补漆,更换老旧家具;布置一些绿植、照片,让家更温馨舒适。
6. 有份收入,活得硬气
老辈人常说“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放在退休金上也贴切。
广州的吴叔,有自己的退休金,不用管儿女要钱花,他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上午书法班,下午合唱团,还学会了网购。
他对着智能音箱研究听戏时,说:“每月准时到账的退休金,就是我敢折腾的底气,经济独立,腰杆挺直的日子,真好!
这些年,看过无数风景,最难忘的还是这些普通老人的故事。愿我们老了以后,也能守着这些福气,热气腾腾地活着。
想知道更多旅途中的故事?关注小嘻哈,咱们一起看遍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