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喜欢使用“吼孩子”这种方式,单方面觉得自己大声地斥责孩子,会让孩子记忆深刻,从而改正错误、学到经验。
有些家长甚至会从“吼”演变成“打”,但我们会发现,尽管家长“虐”孩子千百遍,孩子还是很依赖父母。
之前就有网友分享了一个真实的案例:网友家住某小区三楼,结果经常会在晚上听到楼上传来孩子的哭喊声。
一开始,网友不以为意,毕竟家长教育孩子导致孩子哭喊的情况也不少。
但是后来,这位网友绷不住了,因为楼上的孩子哭喊频率太频繁了,几乎每天晚上网友都能够听到来自孩子的哭声。
于是,网友就怀疑是楼上的邻居“虐待”孩子,就报了警。
而警察到来之后,发现楼上的邻居确实对孩子有过度的“教育行为”,就准备将邻居带走处理,但这时候令人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
只见那个经常被妈妈吼骂甚至体罚的孩子,竟然抱着妈妈不撒手,死活不让警察把妈妈带走。
这一幕,让网友的情绪产生了很大的纠结,他不理解为什么妈妈这么“虐待”孩子,孩子仍旧对妈妈不离不弃,甚至没有一丝恨意,还那么地维护妈妈。
如果将孩子换成任何一个路人,相信路人早就和家长干起来了。
为什么孩子被家长吼完,甚至是打完之后,却不会“记仇”,仍旧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性呢?真实原因真的很令人动容:因为“爱”。
孩子不是不记仇,而是比想象中更爱爸爸妈妈
孩子对于父母的爱,是毫无理由的,是源自血缘深处的,这种爱很难被父母的责骂冲散。
并且,当父母在吼孩子的时候,孩子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你为什么吼我”,而是“我怎么又让妈妈生气了”。
于是,在家长吼孩子的时候,孩子非但不会恨家长,还会想要给予父母情绪价值,想要安慰父母暴怒的情绪,想要让父母不那么“难受”(生气)。
这时候,孩子就会做出一些行为,比如哭着喊妈妈,似乎像是在想妈妈寻求安全感,其实是在确定妈妈和自己的感情距离有没有变化。
又比如是抱着妈妈,想要给予妈妈情绪安慰,同时也想要拉近情感关系。
有时候,还会展示一些,平时妈妈表扬自己的因素,来让妈妈高兴。
比如孩子知道考试好成绩会让妈妈开心,在被妈妈批评的时候,就拿出与被批评事件毫不相关的奖状或成绩单等。
总之就是一句话:家长在吼孩子,但是孩子却在安慰家长。
孩子并没有什么心眼,因为爱爸爸妈妈的所以更加包容,他们对爸爸妈妈的爱是无条件的,只希望能够和爸爸妈妈幸福地待在一起。
所以,当自己有了负面情绪,还是会“厚脸皮”地求抱抱,只要爸爸妈妈给自己一个笑容,就会忘记所有。其实这背后,孩子小小的身体承受了所有,看完你还舍得吼孩子吗?
结语
在心理学上,其实那些“吼孩子”的家长,心理层面很多都属于“创伤性儿童心智模式”,他们吼孩子的真正原因很可能连他们自己都搞不清楚。
因为他们并不是要教育孩子,而是为了获得自己想要的情绪和感觉,甚至吼孩子的时候并不会去考虑自己行为的对与错。
所以,如果你真的为孩子好,就请不要再吼孩子了,这根本算不上教育行为。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