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自主排便期控制力不足,长大后就会留下羞耻感的底子。

每个人在婴儿期都会经历一个特殊的阶段——自主排便期。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逐渐发展对排便的控制能力。然而,由于生理和心理的限制,婴儿的控制力往往是有限的,甚至会出现“失控”的情况。这种失控在父母眼中可能只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问题,但对于婴儿来说,却可能在潜意识中种下羞耻感的种子。这种羞耻感,随着个体的成长,可能会演变成一种寻求控制的倾向。从心理动力学的视角来看,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婴儿期的控制力不足与羞耻感的形成

婴儿期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自主排便期,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的界限,同时也开始发展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然而,由于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婴儿的控制力往往是有限的,容易出现“失控”的情况。



这种失控在父母的期待下,可能被赋予了一种情感色彩。例如,如果父母对婴儿的排便控制有过高的期待,或者在婴儿“失控”时表现出失望或批评的情绪,婴儿可能会将这种情绪内化为一种对自己“无能”的羞耻感。一名曾因尿床被公开责骂的来访者所说:“我必须掌控一切,否则就会回到那个被全家人围观的噩梦。”

这种羞耻感并不是婴儿主动意识到的,而是通过父母的态度和反应被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婴儿的心理结构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羞耻感会成为个体心理的一部分,为成年后的寻求控制倾向埋下伏笔。

二、寻求控制:一种过度的补偿机制

当婴儿期的羞耻感被内化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来应对这种羞耻感——寻求控制。这种寻求控制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防御机制,目的是避免再次体验到“失控”的羞耻感。控制欲的本质,是将他人当作抵御羞耻感的工具。 当一个人无法接纳自己的“失控面”,也注定无法容忍他人的真实存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