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一则帖子,值得跟大家聊聊。
发帖的是一个男孩,他说自己大学毕业后,在一线城市工作了两年,但薪资不高,租房和日常生活让他根本攒不下钱。
父母见状,主动让他回老家发展,并且可以住在家里。
不仅如此,甚至还抛出了额外的橄榄枝,明确说只要回家,可以每个月补贴他5000元,吃喝全包,支持他安心考公。
在帖子下方,不少网友表示羡慕,并把男孩的家人称之为“天选父母”。
同时,也有人感慨说:
以前父母最怕孩子啃老,现在怎么反过来了呢?
其实,这种“父母主动让子女啃老”的现象,并非个例,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他妈妈隔三岔五的就给他转点钱。
若是不要,他妈妈就不满、生气,若是心安理得的收下,他妈妈反而幸福感爆棚。
有次,朋友问他妈妈:我都结婚生子了,你还给我钱,别人会说我啃老的。
结果他妈妈义正言辞的回复说:“那我也愿意被啃老”。
你看看,给人一种“不啃老不行”的既视感。
那么到底是因为什么,导致现在的父母不再像过去那样,坚持让孩子独立打拼,反而更愿意提供长期的经济支持呢?
咱们接下来一起探究一下观念转换的背后,有哪些现实又残酷的原因吧。
01.经济压力大,年轻人依靠自己太难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话题:为啥现在的年轻人,看起来很忙很累,却没有结果?
下面有个高赞回答是:
如今的年轻人每天一睁眼,面对的都是比他们收入高出很多倍的“生活支出”。
对此,深以为然。
就拿生活必需品房子来说吧。
在过去,一个普通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几年后,靠自己攒钱买房,并非天方夜谭。
可现如今呢,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普遍超过30倍,年轻人依靠自己买房,几乎不可能。
此外,就业竞争还异常激烈。
无论是高学历内卷、35岁危机,还是996工作制,都很难让年轻人在短时间内,稳定积累财富。
也正是看到了这种现状,让父母明白子女即使拼命工作,仍然难以立足。
而作为父母,肯定不忍心孩子独自在残酷的生活风雨中漂泊,所以与其受苦,还不如提供支持,用经济托举他们的未来,让孩子少走弯路。
02.社会竞争加剧,父母希望子女“先蹲后跳”
网上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如果努力就能成功,那么碌碌无为的普通人,将会少一半。
是啊,现在的社会竞争早已不是“努力就能成功”那么简单,资源、人脉、起点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贫富差距似乎成为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也正因如此,不少父母意识到:
让孩子“先蹲后跳”,或许才是扭转乾坤的最佳选择。
比如,会投资孩子一定时间的“空窗期”,让他们想一想自己应该做什么。
比如考研、考编、学技能等等。
看起来短期没有收入,需要父母接济,可长远来看,却很可能带来更好的发展。
此外,在不少父母看来,如果勉强让孩子接受低薪高压的工作,可能会耽误未来发展。
与其那样,还不如趁着年轻,在家备考,寻找更好的机会。
这就跟心理学上的“资源代际传递”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处。
也就是说,父母的经济支持,本质上是帮助子女在竞争中获得更大的优势。
03.养老状态变化,父母更依赖子女情感陪伴
在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意味着子女成年后需要反哺父母。
在过去那个时代,这一点其实很好实现。
毕竟,父母与自己的儿子大多处于同一个屋檐下,赡养老人几乎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情。
可现如今呢,情况发生了变化。
孩子们一路求学,毕业后成了纷飞之燕,在大城市寻找机会。
这样一来,父母的养老问题,就面临着非常大的考验,也平添了非常多的不确定性。
正因如此,有些父母选择通过“经济扶持”,让子女留在身边,避免自己陷入“空巢老人”的困境。
说直白点,这种“啃老”模式,某种程度上是“家庭互助”的体现。
父母用经济支持,换取未来的陪伴和照顾。
虽然看起来像是“交换”,但确实是不少家庭的真实写照。
其实,父母愿意让子女啃老,既是现实所迫,也是亲情使然。
可话说回来,对于那些想在外打拼的子女来说,父母也不该以“金钱”为诱饵,迫使他们乖乖就范,回到自己身边。
毕竟这样,对孩子既不公平,也不负责。
但反之,哪怕老人愿意让子女啃老,年轻人也不能将其视为理所应当,而是应该多一些感恩之心。
因为是父母用自己的肩膀,在托举着我们的未来。
只有双方都能够坦诚沟通,互相支持,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应对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
大家说,对吗?
最后也想问问大家,你对于这种现象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