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蹲在田埂上吧嗒旱烟,盯着手机里的立夏节气提醒直皱眉。村头大槐树下的石磨盘旁,几个老汉正掰扯“早立夏热死牛”的老说法,今年阳历5月5日立夏,可农历四月初八的日子让大伙犯了难。
到底算早还是晚?老辈人说按农历,四月前半算早,后半算晚,可手机里的节气软件又跟往年不一样,这茬口的天,真是越来越让人摸不透了。
记得十年前立夏在三月底,麦秆抽穗时还得穿件薄褂子,如今刚进五月,地里的玉米苗就蔫巴巴地卷着叶。
农谚说“立夏在头,五月发愁”,今年这立夏卡在四月初八,恰是月中偏早的地界,可气象局的预报却说夏季气温要比常年高上0.5℃,这老理儿和新数据碰一块儿,倒让人心慌。村东头李叔家的稻田刚插完秧,逢人就念叨:“早年立夏晚,秧苗返青慢,如今立夏早,又怕晒坏根,老天爷这脾气,咋总跟咱庄稼人较劲?
”翻开泛黄的老黄历,“首夏犹清和”的句子还在,可眼下的天儿,刚立夏就热得蝉鸣震天。南方的亲戚打来电话,说珠江水涨得比往年早,稻田里的水都漫过了田埂,可咱北方地头的裂缝,能塞进半根手指,同是立夏,南北的天差得跟隔了道山梁。
气象局的小伙子来村里科普,说副热带高压往北抬得快,早年“晚立夏六月桑拿天”的说法,如今搁华北平原也应验了,可老汉们蹲在墙根直撇嘴:“老辈人看天吃饭的本事,咋就不灵了?”去年玉米灌浆时赶上连续高温,棒子粒瘪得跟石子似的,今年这立夏的节骨眼,大伙都盯着地里的庄稼犯愁。农科院的专家说,早立夏对水稻、棉花是好兆头,可咱北方多是玉米、小麦,高温来得早,地里的墒情跟不上,保不齐又是场抗旱硬仗。
村西头的王大爷掰着手指头数:“2018年立夏早,六月热得牛都躲树荫,2020年立夏晚,桑拿天烤坏了半茬庄稼,今年这不上不下的日子,到底该防旱还是防涝?”灶台上的铁锅咕嘟咕嘟煮着立夏饭,新麦磨的面透着股清香,可女人们唠嗑时总叹气:“老辈人斗蛋、秤人图个吉利,如今咱就盼着天公作美,别让庄稼受了罪。
”电视里播着厄尔尼诺的新闻,说今年夏天可能更热更涝,老张夹着旱烟的手顿了顿:“都说农谚是老辈人的智慧,可这气候变化快得跟脱缰的野马,老理儿还能管多久?”田里的玉米苗在热风里摇晃,像是在问每个路过的人:立夏早了热,晚了凉,可这“早”和“晚”的界限,是不是也跟着天气变了模样?我个人觉得,农谚就像咱庄稼人的老伙计,虽说如今科技发达了,可它里头藏着的节气规律,总让人心有牵挂。
但看着地里越来越密的滴灌管子,听着手机里实时更新的气象预警,又不得不信,老天爷的脾气,还得靠咱多留几手准备。
就像村口那棵百年槐树,春去秋来总带着老辈人的盼头,可枝桠间新挂的气象监测仪,又明明白白告诉咱:时代变了,咱庄稼人看天吃饭的法子,也得跟着变。末了收拾旱烟袋,老张望着天边的火烧云嘟囔:“天有不测风云,可咱庄稼人心里得有本明白账,管它立夏早还是晚,把地侍弄好了,比啥都强。
”远处的蛙鸣声突然响成一片,比往年早了些时日,不知是热得慌,还是在催着大伙趁早做打算,这立夏后的日子,总归是要在汗水和盼头里,一步步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