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头起夜时瞅见天边闪了几道白光,揉着眼嘀咕是不是雷阵雨来了。
直到听见村头大喇叭喊“人工增雨作业”,他才摸黑往田里跑,看看渴了半个月的稻苗能不能喝上点水。
5月6日凌晨4点40分,苏州气象作业车停在郊外空地上,发射架转方向时咯吱作响,作业员盯着雷达屏上的雨云挪步。10枚火箭弹拖着尾光窜上夜空,炸开时像闷雷滚过,惊醒了窝在草垛里的田鼠。
中北部的稻田很快接上了中到大雨,水珠顺着卷叶尖往下滴,泥土咕嘟咕嘟吞着水,老李蹲在地头笑出了褶子:“总算没白盼!
”可南边的王大姐望着自家地头稀稀拉拉的雨点直叹气,塑料桶接了小半桶水,连浇菜园都不够。“为啥北边下得欢,南边就飘几滴?
”村口小卖部里,几个老乡围坐着嗑瓜子,你一句我一句地琢磨。有人说是不是火箭弹打偏了,有人猜是不是云彩走到南边散了,说得最多的,是担心“人工下雨靠不靠得住,总不能次次等老天爷‘施舍’”。
气象站老王后来在村广场解释,增雨得碰“天时”,云层厚度、水汽含量差一点都不行,就像种地得赶节气,急不得。但老乡们心里还是犯嘀咕:去年秋天旱了两月,也是人工增雨救的急,今年春末又旱,往后要是常靠这法子,会不会坏了气候的“规矩”?田里的稻苗倒是不管这些,喝了水就挺直了腰杆,可打药的老张发现,雨水里带着点说不上来的味儿,比自然雨淡,却多了股子“机器劲儿”。
镇农技站的数据出来了,这次增雨后,中北部农田墒情回升20%,玉米苗拔高了两指,可南部果园的坐果率还是没跟上,气得张叔直拍树干。“人工增雨是应急,可不能当‘万能药’使。
”村支书老陈在广播里念叨,提醒大家别光顾着盼雨,水渠清淤、滴灌设备该拾掇还得拾掇。
这话让不少人点头,想起前年汛期,也是人工增雨加多了,后山冲下来的泥水差点淹了洼地的豆子,老辈人说“过犹不及”,放在这儿还真贴切。现在每回看见天上有云,地里干活的老乡总会多瞅两眼,盼着云厚点、雨匀点,又怕人工增雨的火箭弹突然响起来——这种又盼又怕的心思,像田埂上的野草,在旱地里疯长。
我个人觉得,人工增雨就像给庄稼“喂水”,关键是把握好度,要是哪天咱们能摸透天气的脾气,让雨水乖乖按庄稼的需求下,那才是真本事。
可眼下,气象车还在公路上转悠,作业员盯着卫星云图打哈欠,地里的庄稼等着喝水,老乡们的嘀咕声混着蛙叫,在刚解渴的田埂上飘来飘去。谁都知道,靠天吃饭的老理儿没变,可这“靠”字背后,多了些和老天爷商量的法子,是好是坏,还得看往后的日子怎么验证。
就像村口老槐树下的石碑,刻着“风调雨顺”四个大字,旁边新钉了块铁牌,写着“人工增雨作业点”,老字和新牌挨着,在傍晚的风里晃出不一样的影子。天气难测人心齐,咱种地的,盼的不就是这股子和老天爷较劲的韧劲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