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叔凌晨听见天空“轰”一声,爬起来看见几道火光划过田埂。
他揉着眼睛数了数,东边浦口方向不到半小时闪了三次光,像过年放烟花。“莫不是人工增雨的火箭弹?
”村头广播前两天刚说过旱情严重,田里的稻苗卷成了草绳。江苏这地界儿开春就没下过透雨,南京、无锡、苏州的气象站早早就盯着云系打转。
5日凌晨1点多,浦口气象局新址的发射架“咚咚”响,6枚火箭弹朝着积雨云冲上去。六合新集头桥、竹镇大泉村的作业点也没闲着,前后又各打了6枚,工作人员守了整夜。镇江丹阳更早就准备好了,10个人凌晨4点就蹲在司徒镇,5点20分发射12枚WR-98型火箭,盼着能多增两成雨水。
可农民们看着天空犯嘀咕:这火箭弹上天是能催雨,掉下来的残骸咋办?无锡有村民听说作业队发射了12枚火箭弹,特意去田边转了转,就怕捡到铁疙瘩。苏州的果农老周盯着自家杨梅树叹气:“雨水是下来了,万一有没炸的弹头落在果园里,孩子碰着可不得了。
”湖北那边的公告更让人心紧。荆州的作业时段从5月3日到7日,太湖、纪南这些作业点周围都划了“禁区”。公告里明明白白写着:捡到未炸火箭弹必须上交,私自处理出了事要担责。
黄冈浠水的作业范围更是全县,37mm高炮和火箭发射架都用上了,提醒说2-7公里内可能落弹片。恩施巴东列了12个作业点,连滑雪场都成了流动发射点,还特意说听到炮击声要赶紧躲。
“‘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现在田里比往年干了两指深,不增雨不行啊。
”村里的老把式蹲在田埂上抽烟。可安全问题始终悬在心头。
南京有社区专门上门叮嘱:“看见火箭残骸别上手,打110比啥都强。”气象局的工作人员也犯难:“作业前清场、作业时警戒,可火箭弹飞行轨迹难预判,落点没法全盯着。”数据摆在那儿:丹阳预计增雨20%—30%,苏州的降雨让果树墒情好了不少,荆州的旱情也有缓和迹象。
但总有人记得去年邻县的事:有村民捡了没爆的弹头回家,差点引发意外,最后惊动了公安。“人工增雨是给老天爷‘帮把手’,但这‘帮手’带点危险,咱老百姓得长点心。”镇上的干部在广播里反复念叨。
我个人觉得,旱情当前,人工增雨确实解了燃眉之急,可安全宣传得跟上。
农民们天天在地里转,得让他们清楚咋避险、咋报告,别因为不懂出了事。
再说了,作业公告能不能贴到每个村口?广播多喊几遍?
让老人小孩都知道咋防范。现在各地都在盯着天气,只要云系合适,火箭弹还得接着打。
田里的庄稼等着雨水救命,可天上掉下来的不只是雨水,还有不能忽视的安全隐患。
人工增雨是科技惠民,可这“惠民”的前提,是每个环节都得把安全弦绷紧。
至于那些没说透的细节——比如火箭弹残骸回收到底难不难?有没有更保险的作业方式?或许该多听听老百姓的想法。
说到底,咱盼着雨水润田,更盼着每一次增雨作业,都能平平安安、顺顺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