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凌晨四点,苏州田间传来“轰”的闷响,人影作业队摸黑候着云团。老周蹲在茶园边抽烟,烟头明灭间盯着灰蒙蒙的天,旱了俩月的茶树等水喝。
,南京、无锡、丹阳的夜空同一时间都在“下火箭”,10枚、12枚、6枚……火箭弹拖着尾光窜向云层。这茬子事得从开春说起,中央气象台的黄色预警挂了半个月,江苏中部南部旱得裂口子,茶树、果树叶子卷成小筒,连河里的水都浅了半截。
苏州4日晚就把作业队伍派到点位,盯着雷达图等时机,空管批了作业时间,凌晨四点四十,第一波火箭弹冲上天,10枚下去,云层像破了的棉絮,雨点噼里啪啦砸下来。
南京更赶,浦口、六合三个作业点接力发射,1:39到3:02,三个时间段打出去18枚火箭弹,值班的气象员盯着数据屏,眼都不敢多眨。无锡和丹阳的作业队也没闲着,凌晨五点前后,12枚火箭弹分别砸向云层,丹阳的工作人员还特意提醒:瞧见火箭残骸别瞎碰,赶紧报给气象局。可有人犯嘀咕了:天都在下雨,为啥还要劳师动众打火箭弹?
难不成气象局钱多没处花?记得去年武汉经开区也干过这事,台风带来雨水时搞人工增雨,专家说啊,雨天作业就像给云层“加催化剂”,云里的水汽多,火箭弹里的银碘化物一撒,能让小水滴抱团变大,雨就下得更透、更匀。
就跟咱种地一样,赶上阴天浇水,水渗得深,苗子长得壮,人工增雨挑雨天,其实是瞅准了“借力使力”的机会。但眼下的旱情还没彻底解套,中央气象台说,华南有雨能缓口气,可陕西、河南、江苏这些地方,未来三天还是少雨,特旱的地块还得接着熬。上海那边也传来消息,今年梅雨季可能提前结束,高温天要增多,虽说人工增雨能解一时之急,可老天爷的脾气越来越琢磨不透,咱庄稼人心里还是悬着。
丹阳的老张看着地里渐渐湿润的泥土,却皱着眉头:“这雨够不够苗子拔节?要是接下来又晒起来,咋办?
”这种担忧不是没道理,人工增雨是应急招儿,可长期的气候异常,才是咱要面对的硬骨头。就像“大旱之后有大涝”的老话,如今气候变了,极端天气多了,咱靠天吃饭的法子,是不是也得跟着变变?
我瞅着田里的茶树叶子慢慢舒展,心里头既高兴又后怕,高兴这场“火箭雨”救了急,后怕以后这样的极端天气成了家常便饭。
都说“人定胜天”,可在老天爷面前,咱们更多时候是“见缝插针”,人工增雨是科技给咱的帮手,却不是万能药。
这场凌晨的“火箭雨”,砸在旱地上是希望,落在咱心里,却砸出了更多的问号:气候变暖的步子越来越快,咱们的土地和庄稼,到底能扛多久?留个念想吧,当城市里的人看着夜空的火光纳闷时,田埂上的老把式们,正掰着手指头算着下一场雨的时辰,这土地的事儿,从来都连着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