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咔嗒”掀开铝盖的瞬间,酸辣气儿“嗖”地窜进鼻腔。嫩黄芋苗挂着红亮酱汁,咬下去“嘎吱”响,酸水在嘴里蹦跶。
配白粥能扒拉三碗,打工人开罐就能吃,便宜得让人直犯嘀咕。
记得小时候外婆在厨房忙乎,芋苗梗泡在陶瓮里“咕嘟咕嘟”冒小泡。
她总说“芋蒙要晒透水汽,盐多了抢酸味”,晒干切段码进缸,淘米水封坛等半月。现在超市货架上的罐装货,配料表写着“乳酸菌发酵”,却没了那股子自然酸香。博白那边的酸芋苗有名,当地人叫“芋蒙”,还申了地理标志商标。
东平镇用本地芋梗剥丝腌,沙河镇加豆豉,家家户户有自己的秘方。有回碰到个博白阿婆摆摊,说现在工厂批量做的“少了日头味”,坛子里的老手艺快没人学。
网上买过几回,便宜是真便宜,可总担心盐多、添加剂多。看评论有人说“跟奶奶做的不一样”,也有人觉得“解个馋够了”,两边吵得不可开交。
其实懂行的都知道,传统腌制得看天气,冬天得放酒引子,夏天得防杂菌,急不得。公司小陈带过自家腌的来,切丝炒腊肥肠,油脂裹着酸芋苗,香得办公室全来蹭饭。她讲妈妈每年秋天晒芋苗,晾到半干撒粗盐,封坛时还要念句“别生水进坛,坏了这缸酸”。
这样的手艺活,年轻人嫌麻烦,可机器做的,总少了那点“人味儿”。
现在市场上酸芋苗五花八门,包装好看的不一定好吃,便宜的又怕用料差。有人图方便买罐装,有人怀念老味道自己动手,两边各有各的理儿。
但不管咋说,这口酸辣货,勾的是乡愁,是小时候蹲在灶台边等开饭的记忆。
你就说,现在满大街预制菜,连酸芋苗都能工业化,老手艺还能守多久?是该让传统做法跟上现代节奏,还是守住那点“土办法”的本味?
这事儿没个标准答案,可每次吃到对味的酸芋苗,总忍不住想:老味道勾的是乡愁,可守住这份酸甜,还得靠咱自个儿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