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浩瀚的瓷器文化中,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魅力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当精美的青花瓷工艺与鳜鱼题材相结合,便诞生了如图片中这般令人惊艳的艺术珍品 —— 青花鳜鱼盘。元青花存世量稀少,据统计仅几百件。元青花鳜鱼盘作为其中一类,数量更为有限,“物以稀为贵”,在收藏市场上备受追捧,价格昂贵。如在拍卖市场中,元青花鱼藻纹相关瓷器往往能拍出高价,像元青花鱼藻纹折沿盘曾以 6888.5 万元成交 。
这只青花鳜鱼盘造型规整,盘沿呈花瓣状,线条优美流畅,给人一种灵动之感。盘身以钴料为着色剂,在洁白的瓷胎上描绘出图案,经高温烧制后,呈现出蓝白相间的美妙色泽。盘心处,一条鳜鱼栩栩如生,鱼身线条细腻流畅,鳞片刻画入微,仿佛在水中悠然游动。鳜鱼周围环绕着水草、水波纹等装饰图案,与鳜鱼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水下世界景象。盘沿和盘身的边缘处,还装饰有精致的几何纹和花卉纹,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层次,展现出古代工匠高超的绘画技艺和制瓷工艺。青花瓷以其发色鲜艳、呈色稳定的特点闻名,这只青花鳜鱼盘的青花色调浓淡相宜,既有深沉厚重的部分,凸显图案的立体感,又有淡雅清新之处,使整体画面和谐统一。
鳜鱼作为我国特有的淡水鱼类,在文化与发展历程中都有着独特的轨迹。从起源来看,鳜鱼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地质历史时期,始新世的洞庭鳜属化石在我国多地被发现,这表明鳜鱼在远古时期就已在华夏大地的水域中存在。其现生种为东亚特有,在我国分布极为广泛,从南到北的诸多水系中都能寻觅到它的踪迹。
在文化象征意义方面,鳜鱼有着特殊的寓意。“鳜” 与 “贵” 同音,这一谐音赋予了鳜鱼富贵的象征意义。在元代,鳜鱼常被用作文化表征,当时的一些理念宣扬着人们若依附朝廷便可获得富贵,鳜鱼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承载了特定的内涵。
文学领域中,鳜鱼更是成为了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重要对象。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中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的名句,短短数字,便将春日里西塞山前白鹭翩翩、桃花盛开、鳜鱼肥美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出来。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美景,更使鳜鱼成为了闲适隐逸生活的象征,引发了无数人对自由、恬淡生活的向往。此后,众多文人在诗词创作中借鉴这一意象,鳜鱼在文学的长河中不断被赋予新的韵味。
饮食文化里,鳜鱼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以刺少味美、肉质鲜嫩紧实而成为淡水鱼中的名贵品种。在我国不同地区,围绕鳜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吃法。在江浙地区,“松鼠鳜鱼” 是一道经典名菜。厨师将鳜鱼巧妙改刀,炸制后使其造型似松鼠,再浇上色泽红亮、酸甜可口的卤汁,色香味形俱全,令人赞不绝口。四川的 “豆豉鳜鱼” 则充分利用当地的调料特色,豆豉的浓郁香味融入鲜嫩的鳜鱼肉中,别具一番风味。而徽州的 “臭鳜鱼” 更是独树一帜,它经特殊的腌制过程,产生一种独特的 “腌鲜” 味,这种闻起来似臭非臭,吃起来却鲜香醇厚的味道,让无数食客为之着迷,成为徽州饮食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医药方面,鳜鱼也有一定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到,鳜鱼肉甘平无毒,具有诸多药用功效,可主治肠内恶血,去除腹内小虫,还能益气力,令人健肥,补虚劳,益脾胃,治肠风泻血等。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鳜鱼在古人生活中的多元价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鳜鱼的发展也经历了诸多变化。在过去,野生鳜鱼资源相对丰富,是人们渔猎的重要对象。但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由于过度捕捞、水域环境变化等因素,野生鳜鱼资源量急剧下降。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同时保护野生资源,我国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对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研究,并取得了突破。80 年代,广东等地率先开展鳜鱼的人工养殖。此后,鳜鱼的养殖技术不断进步,养殖产量逐年递增。2024 年中国鳜鱼总产量约 40 万吨,其中饲料鳜产量约 6 万吨,占鳜鱼总产量的 15%;鱼仔鳜产量约 34 万吨,占总产量的 85%。如今,我国鳜鱼的主产区包括广东、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份,其中广东的产量位居前列。养殖模式也从最初单一的池塘养殖,逐渐发展为池塘精养、混养、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湖泊与水库增殖放流等多种模式。科研人员还培育出了 “华康一号”、秋浦杂交斑鳜等优良品种,进一步推动了鳜鱼养殖业的发展。
在产业加工方面,目前鳜鱼的加工以冰鲜鳜鱼低温发酵为主,其中中国臭鳜鱼之乡安徽黄山的 “臭鳜鱼” 加工产业颇具规模,其加工产值约 50 亿元,延伸了鳜鱼的产业链。黄山市本地经营臭鳜鱼的餐馆有 1000 余家,带动就业 3 万余人 ;以臭鳜鱼为代表的徽菜产业综合产值突破 200 亿元 ,全国各地经营臭鳜鱼的餐馆超 1 万家 。
这只青花鳜鱼盘,不仅是一件精美的瓷器艺术品,更是鳜鱼文化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着鳜鱼在文化、饮食、经济等领域的重要价值,也让我们对鳜鱼产业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