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现在逛菜市场、超市的时候,咸鸭蛋好像变得没那么“扎堆”了?小时候但凡过节、摆酒,几乎桌桌必有一盘咸鸭蛋——金黄流油,剥开蛋壳那一瞬间,堪称饭桌上的烟花。小时候我最喜欢把一整个鸭蛋黄碾碎,再拌进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白米饭里,有种说不出的幸福感。可是最近几年,每次想要在超市捎点优质咸鸭蛋,都觉得有些“不好找”了,有时候货架上甚至孤零零只剩一两盒,看着寂寥。
有段时间我还自嘲:“咸鸭蛋这是‘退休’了吗?怎么这么低调?”问了身边人,大家也都说买得少了。想想小时候觉得亲切又熟悉的味道,如今变成了偶尔小尝、甚至是思念的滋味,真让人蛮感慨的。
说到咸鸭蛋的来历和奇葩历史,其实挺有意思。早年间,这东东本质就是个“过日子”的神器。鸭蛋易坏,家里多了吃不完,就撒盐压坛,靠腌制来保鲜。但没想到,一腌就腌出了个香味四溢、人见人爱的国民硬菜。在很多地方,咸鸭蛋还是名副其实的节庆“刚需”:比如端午包粽子,咸鸭蛋黄是必须;婚宴满月酒、甚至中秋搭配月饼,都能给你整出各种花样。苏州高邮的咸鸭蛋最有名,会流油的蛋黄别提多让人上头。一年四季,想吃随时都能有,但夏季和端午那几天绝对是销量大爆发。
说起原材料嘛,鸭蛋跟鸡蛋还真不一样。首先味道就有点“野性”,那是得益于鸭子爱游水、吃得杂。好的鸭蛋个大皮厚,腌制起来更扛得住咸味渗透。很多老一辈讲究,非要选鲜鸭蛋、而且是头一两天的新鲜蛋,不然腥味大,油也少。自家腌的不说,市面上常见的“高邮”“松花”其实各有门道,真的一试就能尝出来。
价格问题我真挺有感触的。小时候一元钱能买仨的咸鸭蛋,现在都快成“土特产礼盒”抢手货了。前两天看超市橱窗,单枚包装的卖2块多,礼盒装、号称“高邮老字号”的,十多块一个鸭蛋。咸鸭蛋身价悄悄“膨胀”了。仔细琢磨,除了原材料、腌制工艺、运输储存算一块账,包装还越来越“精致”——礼盒纸质、保湿真空袋、区域保护标识等等,五花八门。反正最后都摊在蛋价上了。偶尔电商买“网红咸鸭蛋”,更是看包装分高低。你说这些钱花得值吗?我觉得要看你追求什么,是便宜实惠,还是牌面体面……
聊到品牌和口味,差别真的肉眼可见。有一年中秋,我贪便宜买了圈内“无名小厂”自制的散装蛋,结果蛋清咸得嘴麻,蛋黄却毫无“金沙流油”,反而像土豆泥一样发干。后来换了家高邮产区正宗品牌,拆开发现蛋黄震碎我三观——那裂开的一刻,橙红色油脂慢慢沁出来,筷子一扎整个沙沙酥酥,配白粥一绝。关键它咸淡适中,不用担心蛋清齁咸犯腻。而且品牌蛋多数真空包装,开封新鲜,不用担心腌坏。就算比普通蛋贵几块,我也觉得值。怪不得老友说“便宜咸鸭蛋伤心贵咸鸭蛋治愈”,真没错。
选购咸鸭蛋,我自己踩过很多坑。经验如下,伙计们可以做个参考:
看蛋壳:优质咸鸭蛋壳色微青无裂紋,敲起来结实。太白太薄的多半是鸡蛋冒充。
摸重量:分量十足的说明腌得到位、蛋汁丰富。太轻可能水分流失或腌得不到家。
查产地:“高邮”两字我信一半,重要的是有批号和企业信息,真空包装要注意气密性没异常。
闻味道:拆包时蛋清有清咸而无腥味,蛋黄橙红发亮,且会轻微流油。
盐分自由选择:现在也有低盐版本,健康诉求可酌情选购,但风味稍弱。
有一次想图省事,碰到房东阿姨送的一筐“自腌咸鸭蛋”。表面看都挺老实,结果开封一半“漏水”,一半爆腥味。我当场失落,差点立地成佛,扔了一多半。后来有经验了,跟老妈学法,在冰箱里放几天,再配点紫苏叶,咸味更和顺,蛋黄也油亮。还有一次我异想天开,把咸鸭蛋抹在吐司上烤了,意外发现比芝士还解馋,家人都夸有创意。
咸鸭蛋虽好,但确实有敏感点。现在很多人(包括我)健康意识变强,查了成分表都被吓一跳:蛋白100克里钠含量足足2700mg,还没算蛋黄!难怪营养师说,高血压、肾病患者别多吃,咸东西再怎么馋,也得掂量着点来。以前每周能吃好几回,现在顶多偶尔过过嘴瘾。有人还担心胆固醇,但蛋黄富含B12、钙和优质蛋白,对身体也不是一无是处。凡事都看“度”,均衡第一。
说到咸鸭蛋慢慢消失,其实不像小时候那么盛行,我觉得一半是饮食习惯换了,大家追求轻盐、少腌制;一半是咸鸭蛋不便宜、吃多不宜,慢慢变成了“节日型美食”。很多超市也只在端午、中秋或者节庆时候大量进货,日常很难看到大堆特价促销。问问身边的年轻人,除了粽子、月饼,有几个人还会经常买咸鸭蛋下饭?
我个人建议,咸鸭蛋这东西,家里偶尔囤一些,既能满足情怀,也能搭配白粥、拌饭、省时又治愈。如果要买,优先选真空品牌、有产地溯源的,别贪便宜买散蛋。自己在家要腌也可试试,那种“等待”也是种乐趣。但咱健康优先,别一天三顿硬刚,多做点新鲜花样(比如咸蛋黄炒南瓜、烤咸蛋黄豆腐,保证让你眼前一亮!)。
说到底,咸鸭蛋不至于彻底消失,但注定成了节日和回忆里的美味。希望以后还能看到它,以更健康的方式火出新境界——毕竟,人生总要有点属于家常饭桌的小确幸嘛!你家还吃咸鸭蛋吗?有没有啥奇葩吃法,留言分享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