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传人、齐良芷弟子、齐白石书画院院长、国家注册一级书画鉴定师-汤发周先生说纵观张大千的花鸟画可以看出,在取材方面花卉蔬果类远远多于禽鸟类、草虫类。花卉蔬果有梅、兰、菊、荷、杏花、桃花、芍药、朱樱、紫薇、芙蓉、牡丹、萱花、秋海棠、鸡冠花、藤萝、茶花、水仙、枇杷、玉簪花、玉兰、梨花、灵芝、水藻、石榴、笋、黄瓜、茄子、萝卜、芭蕉、白菜、蘑菇、栗子、柿、芋、蒜、辣椒、菠萝、葡萄、西瓜、藕、苹果、松、柳、桷、柏、桐、荸荠、雄黄、艾蒿、蒲草等,而禽鸟、草虫类有鸳鸯、鸭、雀、白玉鸦、蝉、红衣画眉、山喜鹊、蝴蝶、蚱蜢等。纵观张大千花鸟画的画风,可将其演变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一)早期:
张大千习花鸟画的时间要早于山水画,他在七十四岁作的《四十年回顾展自序》中说:“予画幼承母训,稍长从仲兄善子学人马故实,先姊琼枝为写生花鸟。”由此可知,张大千幼年习画时最先接触的就有花鸟画。据有关文字记载,张大千是于九岁时在母亲和姐姐的指点下学习花鸟画。那时他在花卉方面以画水仙最为拿手,故人称“张水仙”。而真正使张大千的花鸟画走入正轨、步入艺术殿堂是他在二十一二岁拜曾农髯、李瑞清二师之后。张大千就曾在《四十年回顾展自序》说过:“予乃效八大为墨荷”,始知他画荷始学八大山人。至于他的花卉画,张大千在五十六岁作的《牡丹》中题道:“予花卉初从白阳入手,三十年来亦不知其变也。”根据实物资料,还可看出张大千的花卉画除学陈白阳(图五三、五四)外,尚学徐青藤、新罗山人、高南阜、陈撰、金冬心等。他于三十二岁作的《写意岁朝图》可算早年代表作,该图着墨不多,志在其意,松树似张大风,松枝道韧;梅花仿渐江,清淡超逸: 竹子学徐青藤,萧疏洒脱;水仙临陈道复,多姿妩媚。他早期花鸟画的特点有四个:(一)以陈白阳、徐青藤等为主,广泛汲取古人的营养;(二)在广泛学习古人的同时,不学清代乾隆年间以后的人;(三)均属写意范畴;(四)花卉画明显多于花鸟画。
(二)、中期:
张大千三十多岁到六十岁左右为中期。此时张大千的花鸟画有三个特点:(一)工笔、写意花鸟画(图五五、五六)均有;(二)崇拜宋代花鸟画,注意理、情、态;(三)自成面目,格调很高。徐悲鸿在1946年写的《中国今日之名画录》中赞扬张大千道:“近作花鸟,多系写生,神韵秀丽,欲与宋人争席。夫能山水、人物、花鸟,俱卓然自立,虽欲不号之曰大家,其可得乎?”张大千在这个时期画的《工笔牡丹》、《工笔泼墨紫》、《佛头青》等工笔牡丹,雍容华贵,色彩艳丽,独步一时。《白玉鸦》、《红衣画眉》、《双雀识秋》等花鸟画,笔法细腻、生动活泼,堪称一绝。
与此同时,张大千的写意花卉(图五七)和兼工带写的花鸟画(图五八)也不乏有之。但不论写意,还是工笔,均注重理、情、态,均能做到工而不板,写而不乱,艳而不妖,淡而不俗。他曾在《仿滕昌祐工笔花鸟》中题道:“仿滕昌祐笔。画花鸟当师宋人,所谓物理、物情、物态三者俱到也。蜀人张爱。”
(三)、晚期:
张大千六十多岁至八十多岁时,因眼疾不复工细(图五九、六O),而减笔花鸟画出现,使晚期花鸟画明显有别于中期花鸟画,也与早期写意花鸟画有所不同。仅就晚期而言,虽均属减笔写意画,但六十多岁的花鸟画还不同于八十岁左右的花鸟画,前者还有较细的线条,后者则全然不见。这一时期的花鸟画有三个特点:(一)有写意而无工笔花鸟画;(二)布局比较简单,多为一枝一鸟(图六一),叶多为红色;
(三)画风颇似岭南画派,枝干用渴笔,有虚谷遗风。关于张大千画草虫问题,他曾在1935年作的《仿明人扑蝶图》中题道:“乙亥(1935年)十二月仿明人笔作《扑蝶图》,而予不能为草虫,遂乞非闇补之,大千居士,爰。”实际并非如此,他早、中、晚年均画过草虫,只是极少而己。(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