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美术理论家赵力忠(图中)在“星湖流韵 岭南精神---张际才山水画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摘录)
张际才先生是从基层文化工作走出来的画家,我也从事过群艺馆工作,特别能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基层文化馆人员能最后熬出来,并有一定的成就,是不容易的,从这点来说,我要对张先生表示祝贺。
张先生名叫张际才,这个“际”字有点“边界”的意思,看了他的画后,我觉得张先生的画好多都是在这个“边际”上、在交界上进行实践和拓展。
他的画介乎于传统与写生之间。我们回顾一下这几十年来中国画的发展,50年代提倡写生,写生占上风,80年代搞创新,学西方的东西,90年代以后,又盛行回归传统,大家纷纷从宋元里边去找东西,去挖东西。张先生的山水画却没有侧重哪方面,那时候他做基层美术工作,写生是有条件的,但他的作品并没有那么重的写生痕迹,没有照搬实景,也没有那么重的临摹传统的痕迹,他介乎于传统与写生之间。
他还介乎于南北之间。刚才谈到了,他的画有些黎雄才的痕迹,黎先生的东西,本来就有北方的元素,在岭南画派里边,画得比较雄浑,具有北方的一些味道。张先生的作品,既吸收了北方雄浑、大山大水的灵魂,没有浮在表面的形式,同时又把南方那种灵气秀美融合在一起了。尚辉文章中特地谈到了他用水的妙处,我也有同感,实际上用水是很难用语言来描绘的,何海霞先生和我一个单位,生前和我专门谈过这个问题,他说用水这件事不好说,用水都是凭感觉,要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很难。何海霞画了一辈子山水,这是他的体会。张先生在水和墨之间,关系处理得就比较好,用水带墨,用墨带水,和别人不一样。
第三点就是介乎于情和景之间。我们的山水画,写生派、写实派往往注重写景,文人画注重写情,张际才的山水画则情与景都占到了,没有偏重于哪一边,情与景交融,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赵力忠与张际才在展览现场交流)
第四点是介乎于潇洒与敦实之间。现在的文人画,有些玩水墨的,玩得很潇洒,让内行一看觉得率气,但敦厚不够,情感不够。孙克先生谈到很欣赏张际才的笔墨,我也很欣赏,他的笔墨也有潇洒的成分,可是他没有纯玩笔墨,不是为玩笔墨而玩笔墨,他把潇洒和敦实的品质融在一起,结合在一起,既洒脱又实在,这和别人不一样。
第五点,他的画介乎于书房与农舍之间。文人画都是案头作业,书房雅趣的东西,后来我们提倡搞写生,好多画家又太偏重于农村里边的实景,没有走出来,或者走向大众化。张际才没有死咬一头,他的作品在书房雅趣与农舍烟火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或者说一种表现,既没有庸俗化,也没有僵化,他画得很活,活泛,活泼,活得可爱。
另外一点,他有些笔墨,尤其是后期的作品,用笔用墨都很熟练,可是他的熟练和别人的熟练不一样,他是熟而不油。有的人笔墨用得很熟练,可是总给人感觉有点油头滑脑、油腔油调的感觉,他这里没有,他熟得很质朴。我特别注意到他画的一些水口,一些小瀑布,这水口部分,很多画家往往有两个倾向性问题,一个是画得比较死,带有程式化,另一个是画得随便潦䓍,张际才却处理得很好,让你感觉到又是水口,又是写出来的,又是活泼的,又不油滑,这个掌握得比较好。
(根据录音整理)
赵立忠(1942.5一),山西晋城人,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美术理论家。1965年毕业于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曾工作于山西省群众艺术馆和山西省歌舞剧院。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82年分配到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画研究》编辑部,历任编辑、副编审、编审,2004年退休。曾任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副秘书长、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艺委会秘书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