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 ——邓公

公元前179年,本就看吕家不爽的军功集团,在吕后这个大姐大去世以后,迅速搞定了吕家,然后还政于老刘家。

老刘家当时的接班人叫刘恒,史称汉文帝,汉文帝后来又传位给儿子,他儿子史称汉景帝,西汉大名鼎鼎的“文景之治”,说的就是这爷俩。

稍微熟悉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汉武大帝之所以能痛殴匈奴,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文景之治”给他储备了巨额的钱物。

汉文帝即位时,西汉的南部一开始不太太平,因为那里有一个叫赵佗的人想当皇帝,大汉朝廷自然不愿意,于是双方一直有摩擦。



汉文帝这个在后世名声很大的皇帝,是如何处理赵佗的呢?

首先,安排人手重修了赵佗家的祖坟,然后安排人给老赵家的祖坟守墓,并给赵佗尚在大汉控制的底盘上生活的人安排工作。

其次,请出了一个已经隐居,但之前和赵佗打交道的官员,让他去找赵佗和谈;

此外,汉文帝还给赵佗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诏书(实际上应该是集体创作的内容,不过得到了汉文帝的点头)

这封诏书在历史上很出名,非常值得一读,它的大体内容如下:

一开始,汉文帝就夸赵佗劳苦功高,然后很低调的说,自己的是刘邦小老婆生的儿子,难免不受重视,所以自己的各方面水平都不高,信息渠道也很有限,所以没有跟老赵你有过联系。

我父亲去世之后,吕后当政,但是吕后身体不好,因此当时的很多事(刘邦在世时,赵佗和大汉的关系还行,吕后当政后,曾严厉制裁过赵佗,结果赵佗不吃硬的,直接和大汉朝硬刚上了),其实都是阴差阳错的误会。

咱爷俩之前没打过交道,现在我呢也是被人硬捧上台的,所以有些事你懂的。

不过你之前写信来,想让朝廷照顾你家里,这个我都安排人给办妥当了,之前你发兵打过一些大汉的底盘,现在很多地方还处于对峙之中,我个人本来想,这些地方你想要就拿去,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我现在其实也不太当家,所以不好办。

但是呢,我可以对你已经掌控的底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咱们也别继续打了,再打下去,谁也讨不到好处,希望你能同意,另外我还给你带了点礼物,您老人家收好,希望你对你周边的事,也能上点心。

单从这封信来看,汉文帝当年的态度算的上是“卑微”,一点都不像是一个大国领导人的态度,那么汉文帝为什么当年那么软呢,是性格原因,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呢?

熟悉这段历史的人可能都知道,当年汉文帝的确是被军功集团捧上位的,他自己的根基其实不深,以他当时的实力,他是斗不过军功集团的。

除此之外,当时的大汉朝,还没有完成中央集团,地方上说尾大不掉都是轻的,实际上当时的大汉,其实和春秋战国时期很像,汉文帝就是那个春秋战国背后的大周天子,基本没啥实权。

如果换成一般人,要么就混吃等死,或者稍微有点骨气的,就要和政治对手们拼个你死我活了,但是汉文帝可不是一般人,他在自己封地时,就干的非常不错,他登基时虽然年纪不大,但却是一个有足够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的成年人了。

在汉文帝的规划里,军功集团是要削弱的,中央集权也是必要的,各诸侯国也是要削弱的,但这些事开办之前都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国家先要安定,国家稳定了才能干其他,所以汉文帝当年面对一个小小的赵佗,也只能先委屈求和。

有些时候,跪着生,比站着死还难,因为一死就能了之,而活着却还要继续负重前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