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华山位于镇江的句容市西北部,距镇江市区32公里,面积约7平方公里,海拔396米。山周围层峦叠嶂、绵延环绕36座峰峦,如花(华)之含萼,故有华山之称,俗呼花山。南朝梁代高僧宝志和尚曾登山结庵,广收佛门弟子,讲经传教,为彰其开山之功,遂改华山为宝华山。
宝华山是我国佛教名山之一,有“律宗第一山”之称,山巅的隆昌寺为律宗祖庭。1983年4月9日,金山江天寺、焦山定慧寺、宝华山隆昌寺经国务院批准,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时隆昌寺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隆昌寺原址为宝志公庵,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宝志和尚在此结庵修持,名为宝志公庵。明嘉靖年间,普照和尚慕名来山,仿效宝志,再度结庵。据乾隆《宝华山志》载:
“普照乃断其臂,
以祭虎,
世人深感其诚,
纷来膜拜。”
后历经明律、妙峰两位禅师,声誉益隆。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妙峰大师请当朝皇太后布施造三座铜殿,分供天下峨嵋、五台、普陀三大名山。其中供普陀的铜殿,运送途中遇风受阻,歇于金陵。当时,沿海一带常遭倭寇抢劫,经各方充分酝酿后,决定供奉于宝华山,并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佛诞日,安置铜殿。明神宗亲赐《大藏经》及“护国圣化隆昌寺”匾额,遂改名“隆昌寺”。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亲临宝华山,为大雄宝殿、铜殿分别赐“光明法界”“宝纲常新”匾额。
隆昌寺殿宇宏敞,伽蓝千间,曲廊逶迤,大雄宝殿雕梁画栋,琉璃覆顶,金佛危坐,金刚屹立,神情各异。每当朝霞夕照,寺内晨钟暮鼓,经声佛号,沉抑悠长,回荡山谷,可谓“巷巷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隆昌寺鼎盛时期相传原有房屋999间半,现尚有大雄宝殿、韦驮殿、铜殿、无梁殿、戒坛、大悲楼、大寮、布萨堂等416间,寺貌雄壮,风格独特,四合方形,宛若一座法坛。
寺庙建筑的布局也比较少见,山门在一侧,藏经楼、大雄宝殿、方丈室成“一”字形排列,又与左右厢楼及正面的大悲楼组成一四合院,结构方正,对称严谨,主次分明,回廊环绕。其外又有一层四合院相重。沿北端西侧向东建造的7个小院与殿主体院落相连,组成了一个方形庙宇,院中套院,楼台亭阁,布局合理,安排巧妙,相互有机联系,院与院相通,处处有门道回廊相随,是该律宗道场的特有格局。
经历代祖师辛苦经营,隆昌寺成为明清以来影响最大的传戒道场,盛名海内外,最兴盛时僧人达3000多人,全国70%僧尼到此受戒,是当之无愧的“律宗第一名山”。据《宝华山志》记载:
“释见月造石戒坛,
开基之夜,
感坛殿放光五色,
直冲霄汉,众山群楼,
明如白昼,
莫不骇异赞叹。”
数以万计的求戒僧众从戒台上走下,取得“戒牒”而传佛法于天下。日本、泰国、缅甸、印度等国亦有不少僧侣曾到此朝佛受戒,故有“国际佛教学院”之称。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和1957年两次举行的受戒活动,受戒僧尼达1000多人。宝华山戒坛是至今依然在传戒的古戒坛之一。
宝华山不仅宗教历史厚重,自然风光也是名扬四海。其林麓之美,峰峦之秀,洞壑之深,烟霞之胜,号称“四大奇景”。
山中古木参天
溪流纵横,泉水叮咚
绿树成荫,清静绝尘
山间常年云雾缥缈
环境优美
盛夏气候宜人
为避暑佳境
1981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在宝华山建立自然保护区;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以隆昌寺为中心,东至黄泥宕,西到乌龟桥,南至西老鸦山,北到贵人峰,面积约14平方公里。宝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的东北边缘,因地形封闭,水热条件较好,地带性植被保存完整,有蕨类、裸子和被子植物124科、352属、529种,其中被子植物总数达全欧洲被子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堪称奇迹。
1996年4月,宝华山被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2003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景区。
北麓的山岗上生长着的野生宝华玉兰为特有的古老树种,诞生于300万年前的新生代,历经气候骤变、冰川浩劫而不灭,被称为研究自然历史的“活标本”,也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1932年,著名的植物学家郑万钧教授在宝华山考察,发现了当时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一种玉兰新品种,并命名为宝华玉兰。此树种在1980年时,全境只剩母株26棵,濒临灭绝,近年来,在人工精心培育下,已有苗木数万棵。每年春寒料峭之际,宝华玉兰未叶先花,花白如莲,花瓣成匙形,长约15厘米,宽约4厘米,基部略为紫色,花香浓郁,花谢结籽,满树翠叶,至冬落尽。
宝华山的溶洞群有“九洞四池”之称。九洞即乌龙洞、黄花洞、潮音洞、白虎洞、品洞、东华洞、西华洞、志公洞、古僧洞。目前仅对乌龙洞进行部分勘查,溶洞外狭内宽,深不可测。洞内遍布形状怪异的钟乳石,还有宽敞的大厅,能容纳数百人。
宝华山被青峰环抱,古木掩映,常年云锁雾绕,风清气凉,不仅是佛家名刹,又是避暑胜地,历代达官贵人、风流名士纷至沓来。
梁武帝曾登山拜会高僧宝志;
南北朝鲍照,唐代顾况、贾岛、皮日休,宋代周文璞、向宗道,元代戴良,明代盛时泰,清代张玉书、王士桢等均到此游历,写下200多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留下不少胜迹逸闻。
明朝朱元璋登临宝华山,留下《宝志公像赞》一诗;
清朝乾隆帝六下江南,六上宝华山,留下“见月迎驾”等传奇故事。
宝华山历史上虽曾修志,但大都失传,仅存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刘名芳编修的《宝华山志》一部。2001年,隆昌寺住持慈舟方丈主编的《宝华山志合帙》出版。《宝华山志合帙》由《宝华山志》15卷与《新编宝华山续志》4卷组成,旧志、续志合成一帙,将旧志重印流传,同时增加新的史料,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修编名山志书开创了新方法。
作者:潘珏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