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厦大人微信公众号

全国重点大学——厦门大学

坐落于福建厦门

福建省省会福州

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因地理人文渊源

众多福州人

在厦门大学求学、任教或挂帅

这些从小生活在福州
连普通话都带着“福州腔”的杰出人才

既是榕城菁英,也是厦大栋梁

他们

共同构筑了厦门大学

(以下简称“厦大”)

独特的福州“朋友圈”

陈嘉庚:厦门大学创办者

1921年

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

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

第一所由华侨办的大学

成为“南方之强”“中国最美大学”

如今厦大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陈嘉庚 图源厦门大学

陈嘉庚

陈嘉庚,我国近现代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被毛泽东主席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他先后创办了集美小学、集美中学、集美大学和厦门大学。

1919年5月,创业有成的陈嘉庚,选择在家乡的厦门办学,立足福建,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他要抢占先机,在浙江、广东还未设立大学的时候,先行创办厦门大学,为家乡培养师资,加强国民教育,以期教育救国、振兴中华。


▲ 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办学,需要人才团队,特别是领队

选择校长,就成为最重要的一环

1919年8月,陈嘉庚组织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聘请教育部参事邓萃英以及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集美学校校长叶渊等一批全国教育界大咖为委员。

1919年10月,私立厦大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拟定了《厦门大学组织大纲》,推举留日、留美研究教育的双料留学生邓萃英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郑贞文为教务长,负责厦大筹备工作。


▲陈嘉庚雕像。 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厦门大学刚筹办

就有福州人

兢兢业业、砥砺前行的身影和脚步

从此拉开了

厦大和福州之间相得益彰的校地情缘

邓萃英:厦门大学首任校长

邓萃英和郑贞文是福州同乡。邓萃英是福州城东竹屿人,郑贞文出生在福州城内龙山巷。


▲邓萃英 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邓萃英

邓萃英,字芝园,福州闽侯人,教育家。他一生勤勉笃学,为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中国的教育事业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03年12月,18岁的邓萃英投考刚成立的全闽师范学堂,被录取,从此走上为师为范、办学育人的道路。

毕业后,邓萃英考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其间,他与同乡林文、林觉民、方声洞等人志同道合,加入中国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邓萃英回国任福州师范学校校长;1917年1月,担任北京高师数学物理部教务主任,参与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1918年5月,公派赴哥伦比亚大学深造。

1919年10月,私立厦大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推举邓萃英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负责厦大筹备工作。

1920年12月,美国留学归来的教育部参事邓萃英兼代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前身)校长。

1928年6月,第二集团军教育处长兼河南省教育厅长邓萃英接任河南省立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前身)校长。

抗战胜利后,邓萃英又被聘为北师大教授。

1937年7月1日

因为考虑经济情况和教育大局

陈嘉庚决定将私立厦门大学交给国家

因为他喜欢请闽籍学者主持校政

最终教育部

选择国立厦门大学的首任校长时

找到福州人萨本栋

此后
厦门大学校史上接连出现了

多位福州籍校长


▲萨本栋(左)与陈嘉庚(右)

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萨本栋:

国立厦门大学首任校长


▲萨本栋 图源厦门大学微博

萨本栋

萨本栋,字亚栋,出生于福州闽侯县,物理学家,电机工程专家,教育家。1921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萨本栋执教清华大学物理系十年,培养了许多人才。

彼时他正潜心钻研,要在我国电机工程学研究领域大干一场,因感动于陈嘉庚的精神人格,“时时引为楷模”,决意暂时放下手里的“大活”,追随陈嘉庚的梦想,担当厦大领军,命于危难之际,以清华标准治校。


▲长汀厦大学生宿舍求是斋和博爱斋

图源厦门大学微博

1937年9月,日本军舰炮击胡里山炮台,厦大校舍也遭受损毁。

为避战火,萨本栋决定将厦门大学内迁长汀,要为抗战胜利后的国家储备建设人才:“我们必须要有一所中国的大学,屹立在敌人的面前!”

长汀时期,厦大的51名教授就有47名来自清华,如傅鹰、黄开禄、朱保训、周长宁、林庚、郑朝宗等。


▲萨本栋与师生、来宾在长汀文庙大礼堂前合影(1938 年4月6日) 图源厦门大学微博

在抗战艰难时期,萨本栋带领厦大克服重重困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让厦大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着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并获得“南方之强”的美誉。

1946年,厦门大学设立了“本栋奖学金”。如今,以萨本栋为代表的艰苦办学作风,已成为了厦门大学的一种精神。

田昭武:厦门大学第七任校长


▲田昭武 图源厦大人微信公众号

田昭武

田昭武于1927年出生于福州,是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现代电化学领头人之一。

1949年,田昭武从厦门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当教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82年担任厦门大学第七任校长,1984年获英国威尔士大学名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5年,田昭武先生作为第46届国际电化学学会年会主席主持会议。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田昭武发起并捐资设立厦门大学“田昭武学科交叉基金”“田昭武教育发展基金”,设立“清寒奖学金”年度评选,奖励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学生。

他凭借在学术领域的深厚造诣和出色的管理才能,在电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斐然,推动了厦门大学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发展,为学校赢得了广泛的学术声誉。

陈传鸿:厦门大学第九任校长


▲陈传鸿 图源厦大物理

陈传鸿

陈传鸿,1939年出生于福州,知名的物理学专家,长期从事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1958年,陈传鸿考入厦门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物理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等职;1997年7月,任校党委书记,后任厦门大学校长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陈传鸿确定了厦门大学建设为世界知名大学的目标,并规划了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的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等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厦门大学也成为了全国首批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的高等院校。

叶品樵:曾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福州人叶品樵,1994年4月出任厦门大学党委书记。


▲叶品樵校友回母校参加百年校史座谈会

图源上财档案校史博物微信公众号

叶品樵

叶品樵,1931年出生,出生于福州。长期从事教育领导管理和研究工作。

叶品樵,1955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学院,后留校任教;1957年调入厦门大学经济系,任经济系主任、教务处副处长等职;后调任福建省高等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省教育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等。

叶品樵致力于福建省教育和厦门大学的改革开放发展;主编出版《福建省高等教育结构研究概论》《台湾教育面面观》等书,还是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他凝心聚力、改革创新、开拓进取,加快推动厦大“双一流”建设,功不可没。

郑贞文:厦门大学代理校长


▲郑贞文在日本留学时摄 图源厦大人微信公众号

郑贞文

郑贞文,福州人,教育家。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武昌起义后出任福建政务院教育司科长,由此开启教育生涯,先后任视学官、福建高等学堂教务长、省教育厅厅长。

他筹办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福建农学院、医学院和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创设科学馆,在全省各县建立民众教育馆。

郑贞文,也当过厦大的校长。但比较特别的是,他只是临时代理,仅仅两个月。

1921年5月,因校长邓萃英辞职,校主陈嘉庚就聘郑贞文为代理校长。7月,新校长林文庆上任,郑贞文就仍然当回他的教务主任兼秘书长,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不久,郑贞文离开厦大,回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1年4月6日

私立厦门大学在集美学校举行开学仪式

会场上空回响着嘹亮的《厦门大学校歌》


这首校歌的词作者就是郑贞文。参与创办厦门大学时,他按照陈嘉庚的想法,创作校歌,将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和宗旨融入校歌中。

自此,厦门大学校歌就以其独特的个性、催人奋进的歌词、优美的旋律和雄伟的气势,激励着其后的厦大人自强不息。

厦大出了十多位院士(学部委员)

其中福州籍的

有两对父子院士与一对父女院士

他们是萨本栋、萨支唐父子

田昭武、田中群父子

以及唐仲璋、唐崇惕父女


▲田昭武(左)和田中群参加第五十五届国际电化学学会年会时合影。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唐仲璋


▲唐仲璋. 图源厦大人微信公众号

唐仲璋

唐仲璋,1905年出生于福州闽侯的尧沙,生物学家,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年出任厦门大学副校长的唐仲璋,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唐仲璋,1931年毕业于福建协和大学生物系,8年后回系任讲师;1945年在福建省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后获得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科学硕士学位。

1950年,回国任职于母校,先后担任生物学系教授、系主任;1958年,担任福建师范学院副院长;1970年,调到厦门大学生物学系,任教授,后任厦大副校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唐仲璋带领师生下乡开展丝虫病调查(1955年) 图源厦大人微信公众号

唐仲璋毕生致力于寄生虫学研究工作,是我国寄生虫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并为我国的寄生虫学和生物科学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级人才,为人类健康福祉作出了卓越贡献。

傅衣凌


▲傅衣凌。 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傅衣凌

傅衣凌,原名家麟,1911年出生于福州,中国历史学家、中国社会经济史学主要奠基者之一。

一口“福州腔”的傅衣凌,也当过厦大副校长。这位著名学者,先就读于福建协和大学经济系,再转入厦门大学历史系,后赴日本法政大学攻读社会学,回国后任教于协和大学、福建学院等。

回母校后,傅衣凌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82年创办《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杂志,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学奠基人,为厦门大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中国经济史)学科建设、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郑朝宗

在厦门大学成义楼边的榕树下

有萨本栋的陵园

墓志铭是萨本栋的清华校友

厦大中文系教授郑朝宗撰写的


▲郑朝宗 图源厦大文学院微信公众号

郑朝宗

郑朝宗,福州人,1910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后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1950年,郑朝宗应王亚南校长之邀,回国主持厦大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欧洲文学史”“文学理论”等,出版有《西洋文学史》《小说新论》等专著。

1979年起,他招收“文艺学”硕士研究生,开设《〈管锥编〉研究》课程,开创国内钱(钟书)学研究先河,出版有《〈管锥编〉研究论文集》。

他学贯中西,在厦门大学人文学科中出类拔萃,把教书育人和传薪递火作为自己最大的寄托和使命,“但愿一辈子当燃灯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光和热输送给需要这两种东西的人。”

陈贵生

抗战时期,厦大内迁长汀办学,学校图书馆主任是福州人陈贵生。

他原是福建省高级工业学校、福建省立长汀中学教师,1939年来到长汀的厦大工作。人们提及对他的印象,都是博学多识、精通英语、待人宽厚,非常爱护学生。

在长汀的艰苦岁月,他常常资助贫困学生,周末把学生聚集到家里,和他的孩子们一起郊游,一同玩耍。

林庚


▲林庚 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林庚

林庚,字静希,福州闽侯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28年,26岁的萨本栋应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第二年,19岁的福州老乡林庚,考进清华物理系,成为他的学生。

痴迷于物理学的萨本栋,深受学生喜欢。然而,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才读完二年级的林庚,却“见异思迁”了。他读了老乡郑振铎为《子恺漫画》写的序,感受到了文学的巨大力量,对中国古典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己申请从物理系转到了中文系。

林庚毕业后留校给系主任朱自清当助教。1931年元旦,郑振铎创办《文学季刊》,林庚担任编委。1932年,林庚又参与创办《文学月刊》。

虽然只当过两年萨本栋的学生,但师恩难忘。

1937年7月,萨本栋到厦门大学挂帅,林庚也随之到了厦大,任中文系讲师。

萨本栋1945年卸任校长,两年后,已是教授的林庚也离开厦大,去燕京大学当教授。1952年起,林庚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学研究室主任。


▲林庚 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林庚的转型是成功的

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

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在清华,青年林庚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被称为“清华四剑客”。岁月静好之后,他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被列为“北大中文四老”。

1933年,他在清华大学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的第一本诗集《夜》,闻一多先生亲自为其做封面 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1934年以后,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其独创的九言诗体,世称“林庚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等6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唐诗综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等11部文集,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

1954年《光明日报》副刊《文学遗产》创刊至1963年终刊,林庚都任编委。2004年,林庚任北京大学诗歌中心主任,90岁高龄时,还出了一本新诗集。北大新闻网的“北大人物”,把林庚称为“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黄拔荆

林庚在北大中文系任教时的一位得意弟子,名叫黄拔荆,1932年出生于福州闽清。

1958年,黄拔荆毕业于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进修,从导师林庚、吴组缃教授攻唐诗、宋词及元明清戏曲、小说。

1974年,黄拔荆调入厦门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开设“中国文学史”“词史”“散曲概论”等课程。

黄拔荆曾任厦门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科研处副处长、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他还是中国韵文学会理事、福建省诗词学会副会长、厦门市诗词学会会长,著有《梅浦词》。2003年出版的《中国词史》,获得全国最高图书奖项——中国第14届图书奖。

黄良文

来自黄拔荆邻县永泰的黄良文

为我国统计学发展

厦门大学统计学科建设作出卓越贡献


▲黄良文 图源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微信公众号

黄良文

黄良文,出生于福州永泰县。被戏称为“布衣教授”的他,是全国统计学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我国经济统计学界从事统计学教学与科研时间最久、直接培养和指导博士时间跨度最长、指导博士论文最多的教授之一。


▲黄良文故居 图源大美永泰微信公众号

黄良文,1950年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后,读本校经济研究所研究生,在导师、著名经济学家王亚南等指导下,专攻经济学,并在这个基础上致力于社会经济统计学、数量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的研究。

1952年他毕业留校任教,198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为统计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先后参加国家经济学科重点科研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效果研究”,主持国家中华基金项目“统计理论与方法”、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项目“应用计量经济学”“证券投资理论与金融工程”等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显著。

著作有《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统计学》等十几部,主编教材总发行量超过500万册,名列同行前茅;多次获国家教委、国家统计局、福建省人民政府优秀著作奖励,在全国有广泛的影响。

“黄良文教授统计学科教育发展基金”“良文奖学金”“黄良文讲坛”的设立,使之教泽绵长。

吴玑端

与黄良文同系任教的老乡吴玑端,是福州连江人。

她1926年出生,1949年7月福建协和大学农业经济系毕业,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研究生毕业;长期从事工业统计学、人口统计、经济统计学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是厦门大学计划统计系副主任、教授,主要专著论文有《工业统计学》《人口再生产及其指标体系》等。

陈景润

1981年4月6日

陈景润作为校友代表

参加厦门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


▲1981年,陈景润参加厦门大学60周年校庆大会

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陈景润 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陈景润

陈景润,1933年出生于福州,数学家。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成果,其论文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要里程碑,被称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

他先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


▲陈景润使用过的煤油灯和留下的手稿
图源厦门大学微信公众号

陈景润1950年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后提前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分配到北京市第四中学。

1955年2月,陈景润回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完成了论文“塔里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在对垒素数论中的结果。

1957年,他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职于华罗庚组织的以哥德巴赫猜想为中心的数论讨论班,任实习研究员。

1972年,“力摘数论皇冠上明珠”的陈景润,证明了“1+2”。其后,中国科学家证明了“1+2”消息震撼了国内外数学界。

1980年,陈景润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厦门大学,鸾翔凤集

“南腔北调”,俊采星驰

说厦大里的“福州腔”

只是一种修辞

说到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福州人在厦大

不论有没有“福州腔”

也不论是否“乡音未改”

都传承着闽都文化和侯官精神

他们用一生的努力

践行着厦大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和精神

为他们点赞!

林山/文

新媒体编辑 陈翔茹

监制 管慧 邱泉盛

福州晚报新媒体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福州晚报,获取更多资讯

点亮

转发分享更多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