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瞿麦,又名巨句麦、大兰、山瞿麦。本品为石竹科植物瞿麦或石竹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果期采割,除去杂质,干燥。主产于河北、辽宁等地。

性状特征


1、瞿麦

茎圆柱形,上部有分枝,长30~60cm;表面淡绿色或黄绿色,光滑无毛,节明显,略膨大,断面中空。叶对生,多皱缩,展平叶片呈条形至条状披针形。枝端具花及果实,花萼筒状,长2.7~3.7cm;苞片4~6,宽卵形,长约为萼筒的1/4;花瓣棕紫色或棕黄色,卷曲,先端深裂成丝状。蒴果长筒形,与宿萼等长。种子细小,多数。气微,味淡。

2、石竹

萼筒长1.4~1.8cm,苞片长约为萼筒的1/2;花瓣先端浅齿裂。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性味归经

味苦,性寒。归心、小肠经。

功能主治

利尿通淋,活血通经。用于热淋,血淋,石淋,小便不通,淋沥涩痛,经闭瘀阻。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或入九、散。

外用:适量,煎汤洗;或研末撒。

效用分析

瞿麦苦寒降泄,其性滑利,善清心与小肠火,入小肠经能导热通下窍而有利尿通淋之功效,为治淋要药。故多种淋证,小便不利,淋漓涩痛均可应用。尤其是热淋、血淋最为适宜。瞿麦入心经,走血分,能活血散结通经。血热瘀阻之经闭或月经不调尤为适宜。

配伍应用

1、瞿麦和海金沙

瞿麦长于利水通淋;海金沙长于通淋消石。二药合用,有通淋利水消石之功能。适用于湿热或石淋导致的疼痛、尿血。

2、瞿麦和栀子

瞿麦长于利尿通淋;栀子长于凉血利尿。二药合用,有清热凉血利尿之功能。适用于下焦湿热之小便淋漓热痛、血尿等。

鉴别用药

1、木通与瞿麦

两者均为利水通淋药,苦寒,归心、小肠经,都能利水通淋,用于淋证、小便淋漓涩痛等;又都能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等。瞿麦又入膀胱,为治淋专药,利尿通淋止痛作用较好,各种淋证均能用之,尤宜于热淋、血淋。但木通善清心除烦,通经下乳;用治心火上炎,口舌生疮以及心火下移于小肠所致心烦尿赤及湿热痹痛,乳汁不下等。

方剂举隅

1、八正散

主治病症: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症状包括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还可治疗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

药物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

服用方法:将药物研成散剂。每次服用二钱,加水一盏,放入灯心草,煎至七分,去掉药渣,温热服用,在饭后、临睡前服用。小儿根据自身情况适量服用。

2、栝蒌瞿麦丸

主治病症:治疗小便不利,体内有水气且患者苦于口渴的症状。

药物组成:栝蒌根 (天花粉) 二两,茯苓、薯蓣 (山药) 各三两,附子一枚(炮),瞿麦一两。

服用方法:将五味药物研成细末,用蜜炼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每次用温水送服三丸,一日服用三次。如果没有效果,可增加到七、八丸,以小便通畅、腹中温暖为见效标准。

3、南天竺饮

主治病症:治疗血液妄行,九窍都出血,且服用其他药物无法止血的情况。

药物组成:南天竺草(生瞿麦)拇指大一把(锉碎),大枣(去核)五枚,生姜一块(如拇指大),灯草如小指大一把,山栀子三十枚(去皮),甘草(炙)半两。

服用方法:将这六味药锉碎,放入瓷器中,加水一大碗,煮至半碗,去掉药渣后服用。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

2、《名医别录》:养肾气,逐膀胱邪逆,止霍乱,长毛发。

3、《药性论》:主五淋。

成药例证

1、清淋颗粒

组成:瞿麦、木通、萹蓄、盐车前子、滑石、大黄、栀子、炙甘草。

功效:清热泻火,利水通淋。用于膀胱湿热所致的淋证、癃闭,症见尿频涩痛,淋沥不畅,小腹胀满,口干咽燥。

注意事项

* 孕妇慎用。

作者:中山市小榄人民医院 毛文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