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消费新纪元」


作者|棠棠

发布消费纪

声明 |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再发布

“如果你失业了、被裁了,既没地方去,又不想让家里人知道,可以来这里,假装上班。

公司还有副业和产品可以带你一起做,多劳多得。可提供上班工位,收费标准50元/天(公司免费提供中午盒饭。)也可自带盒饭。不要盒饭40/天。包月1000元、包周300元”

“付费上班、给老板发工资”

这个世界真的太疯狂了

日均 30-60 元的消费可以换取一个工位、一杯现磨咖啡,以及一个维持社会身份的体面外壳。

看似荒诞的现象,实则折射出当代青年在社会转型期的深层焦虑与消费行为的结构性变迁。


现代社会对“工作” 赋予了强烈的符号化意义,失去职业标签的个体,往往被视为社会价值坐标系中的失位者。

因此,在家待业半年的小椰为了躲避家人的追问,更是为了维系“正常生活”的轨迹,选择以45元/天的费用,开启“假装上班”的日常——每天9点出门,汇入早高峰,走进写字楼,然后在工位上重复着投简历、模拟面试的循环。


“一开始来这儿像做贼,生怕遇见熟人问起工作。但听着周围此起彼伏的键盘声,反倒有种‘合群’的踏实,不用解释待业状态,半年算下来花了不少钱,却认识了做自媒体的搭档,现在每天除了投简历,还能一起接策划案。

有时看工位上凑团讨论的‘同事’,忽然觉得这不是“假装上班”,而是给焦虑搭了个透气的棚子。等拿到新offer,这里或许会变成段特别的过渡记忆吧。”小椰这样说道。

消费纪通过浏览小红书和闲鱼平台发现,这类“付费工位”服务的相关笔记与帖子热度持续攀升。网友们分享的内容里,不仅有详细的工位环境照片,还有诸如“社恐救星”“待业过渡期的乌托邦”等充满情绪共鸣的标签。

一位博主在笔记中写道:“在这里,没有人会问你‘怎么还不找工作’,键盘敲击声和咖啡机的嗡鸣,反而让我找回了生活的秩序感。”


而在闲鱼的交易界面,搜索“付费工位”“临时办公”等关键词,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服务信息。

有的商家还推出了“职业社交套餐”,在提供工位的同时,组织副业交流沙龙、简历优化讲座;更有甚者,打出“人脉资源共享”的招牌,声称能为待业者牵线行业内推机会。

在价格方面,消费纪发现“假装上班”已经从个体行为演变为具有明确市场定价的服务产品。比如二三线城市日租金维持在15-30元区间,而一线城市(则达到50-60元溢价水平,部分公司还以“高规格餐食”作为溢价理由,暗示着“体面职场人”的消费标准。

价格梯度不仅反映地区经济差异,更折射出不同城市就业压力的空间分布特征。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商家开始将服务场景从“失业过渡”向“灵活就业” 延伸。

例如有些商家推出“创业孵化工位”,月租 1500 元即可获得独立办公位、工商注册地址挂靠等服务。

吸引了不少尝试自由职业的年轻人。这些转变意味着 “假装上班”的业态正在突破最初的“心理慰藉”属性,逐渐向低成本创业平台转型。

如今,“事业有成”仍然是社交硬通货,付费上班可以说是年轻人维持社会对话的无奈仪式。

这类服务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折叠现实的过渡空间,而这类新兴服务的兴起,也印证了“付费上班”现象已经从个例演变为颇具规模的消费需求。


事实上,当代年轻人的焦虑已经开始从单一的职业焦虑演变为系统性生存危机。
就像小椰一样,不少人实业、被裁不敢告诉家人,“早出晚归能避免被盘问,坐在这里刷招聘网站,至少不会陷入自我否定的黑洞。”这种状态背后,是数层焦虑的叠加共振。

经济性焦虑呈现代际传递变异特征。父母辈的“下岗潮”焦虑集中于温饱,而年轻人面临的更多是“身份保卫战”。

根据官方数据,2025届毕业生首月平均薪资为2800元,70%集中在2000-3000元区间,仅IT、金融等热门行业少数岗位突破5000元。00后期望起薪普遍超过10000元,但企业实际报价中位数仅6500元,差距高达35%。


更隐蔽的危机来自隐性债务,根据《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3000余名被调查的18岁至29岁的人群中,信贷产品渗透率为86.6%。

同时,社会性焦虑在数字时代被算法无限放大。当小红书、抖音博主不断展示“自由职业月入五万”的光鲜生活时,算法刻意隐去了背后的家庭资源支撑与行业红利期。这种信息茧房制造出扭曲的成功模板,直接催生“人设通胀”现象。

为了在虚拟社交中维持体面,“假装上班公司”顺势推出 “职场氛围套餐”,用户加价即可租用苹果电脑、星巴克咖啡杯等道具,将办公室场景转化为社交媒体表演的舞台。荒诞的消费行为,本质是年轻人在社交压力下的自我异化。

代际认知断裂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焦虑冲突。与父辈“单位即铁饭碗”的集体主义观念不同,当下不少年轻人将工作简化为 “谋生手段”,这种精神困境在“假装上班”群体中尤为显著——他们既抗拒传统职场的规训与束缚,又无法承受脱离系统后的身份真空。


当焦虑异化为可交易的商品,“付费上班”市场便应运而生。在此之前,有关就业的产业链其实早已形成:付费购买企业实习经验、重金寻求内推......然而,比被中介割韭菜更值得警惕的是,这些买来的机会往往只是浮于表面的“镀金”。

同样的,如今在“付费上班”的交易中,年轻人或许短暂获得了心理安慰,却可能因此错失沉淀能力、突破困境的真正机遇。


这些“付费上班” 的年轻人,其消费行为呈现出明显的“情绪优先”特征。

与传统消费追求实用性不同,他们更愿意为缓解焦虑、获得心理慰藉买单。以小椰为例,尽管每天45元的工位费在长期来看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她认为这是“维持正常生活秩序”的必要成本。

这种消费决策,本质上是用金钱购买时间和空间的掌控感,通过模拟上班的仪式感,对抗失业带来的失控与迷茫。而这种“情绪驱动型消费”并非孤例,正以燎原之势蔓延至更多领域。


“情绪疗愈型消费”也在呈现爆发式增长短视频平台上,“疗愈”的话题浏览量也相当可观,愈到研究院发布的《疗愈经济用户报告(2024)》显示,我国疗愈经济已迈入10万亿级市场规模,用户需求呈现出蓬勃增长态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缓解焦虑、情绪疗愈”的学问开始向实体空间渗透,从温泉水疗到疗愈旅行,这些场所的出现,不仅将焦虑具象化为可交易的商品,更折射出年轻人在情绪困境中寻求出口的迫切需求。


而当消费市场精准捕捉到这种情绪痛点时,社交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革。豆瓣“裸辞群众小型交流组织”成员突破20万,小红书#失业#话题浏览量达17.9亿次,线上社交平台成为年轻人互相取暖的精神驿站。

在线下,“搭子文化” 盛行,从吃饭搭子、健身搭子到求职搭子,轻量级的社交关系既满足了情感需求,又避免深度社交带来的压力。可见,社交焦虑不仅重塑了人际关系的形态,更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

而在职业选择的赛道上,同样上演着因焦虑引发的变革,“低欲望就业”与“副业刚需”并行不悖——2025年国考报名人数突破340万。

同时,灵活就业形式也持续火爆,年轻人不再执着于单一职业路径,而是通过“主业保底 + 副业增收”的组合模式对冲风险。


智联招聘数据也发布过相关数据,2025年Q1全国副业参与率已经达到了43.7%。

这种趋势促使市面上涌现出大量“下班后月入过万秘籍”“七天学会自媒体” 等课程,单价从 99 元到数千元不等。教育赛道也未能例外,被焦虑重塑的职业培训市场,正走向一条充满矛盾的发展之路。

“付费上班”的出现、疗愈经济的繁荣、搭子社交的兴起、职业赛道的重构,这些看似充满生命力的市场创新,实则是年轻群体在系统性压力下的应激反应。

当消费主义将焦虑异化为可交易的商品,“情绪自救”反而可能陷入 “用焦虑制造新焦虑” 的恶性循环,为缓解不安而消费的瞬间,都在无形中将个体更深地捆绑在异化的价值链条之上。

或许真正值得追问的,不是年轻人为何甘愿为“假装”付费,而是我们的社会能否构建更包容的价值评价体系。让“正常生活”不必依赖消费搭建的仪式,让焦虑无需转化为可标价的商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