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民族以清醒的姿态铭记苦难,那些试图歪曲、掩盖历史的谎言便会在真相的光芒中不堪一击。这种铭记不是伤口上的盐,而是刻在文明基因里的警示碑。一个民族对苦难的铭记,永远比施暴者对罪行的粉饰更有力量。
202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本期盘点抗战时期日本鬼子干的那些罪行,不共戴天!
1、吉林通化“雪地里的三弦琴”(1936年)
时间:1936年2月
地点:吉林省通化县韩家屯(今属白山市)
受害者:朝鲜族琴师金永浩(41岁)
暴行:日军强征民夫修建军事要塞,金永浩因用三弦琴弹唱《阿里郎》鼓舞劳工,被剥光衣服绑在雪地,用烧红的琴弦勒入脖颈。据《东满抗日联军档案》记录,他冻僵的尸体保持演奏姿势,指尖插进雪地划出五线谱痕迹。
遗音:1952年,其子金哲秀将父亲的三弦琴改造成伽倻琴,创作《雪弦安魂曲》,现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奇观:当地人说,每逢大雪,琴师殉难处会传出三弦琴声,雪地上浮现血色音符。
2、河北井陉“血乳母亲”(1937年)
时间:1937年10月
地点:河北省井陉县郝家村
受害者:张桂花(24岁)及其三个月大的女儿
暴行:日军扫荡时,将哺乳期的张桂花拖到村口枣树下,用刺刀剖开其胸部,将婴儿抛向空中用刺刀接住。据《井陉县志》记载,现场树皮上至今残留着抓痕。
后续:张桂花的丈夫王铁柱连夜背回妻女尸体,用妻子带血的肚兜裹住女儿遗体合葬。他在1940年加入八路军,牺牲于百团大战,临终前对战友说:“把我埋在那棵枣树东南方向,我要看着日本人滚蛋。”
家族记忆:2021年,张家第四代在枣树下立碑,碑文只有七个字:“妈妈,我吃到奶了。”
3、江苏镇江“不闭眼的头颅”(1938年)
时间:1938年2月
地点:江苏省镇江市丹徒镇
受害者:私塾先生陈砚秋(52岁)
暴行:日军逼迫陈砚秋用日文写“东亚共荣”,遭拒后被砍头示众。据《镇江抗战实录》记载,头颅悬挂城门三日,双目始终未闭。
细节:其子陈孝廉(15岁)深夜盗头时,发现父亲口中被塞入他平日批改的毛笔,笔杆刻着“气节”二字——这是他给学生的最后一课。
传承:陈孝廉后成为战地记者,1945年东京审判时,他在法庭举起那支毛笔:“这是我父亲的喉舌,今天他要说话。”
4、安徽滁州“不灭的油灯”(1938年)
时间:1938年5月
地点:安徽省滁州来安县
受害者:更夫周老栓(63岁)
暴行:周老栓为给新四军游击队报信,在城门悬挂油灯示警,被日军发现后活剥人皮制成灯笼。据《皖东抗战纪事》载,日军小队长提着人皮灯笼狞笑:“中国人的灯,就该用中国人的皮来罩。”
复仇:游击队夜袭日军据点时,副队长正是周老栓之孙周铁牛,他亲手将那个人皮灯笼砸碎在仇人头上。
长明:滁州解放后,百姓集资铸造青铜油灯,灯座刻有365个“周”字,寓意“日日警醒,夜夜长明”。
5、海南琼山“渔火遗孤”(1939年)
时间:1939年4月
地点:海南省琼山县渔港村
受害者:疍家渔民周大船(31岁)全家
暴行:日军以“海上游击队”罪名,将周家三代11口人绑在渔船桅杆上浇汽油焚烧。据《海南抗战口述史》记录,周大船妻子临死前将6岁儿子塞进腌鱼桶,孩子透过缝隙目睹全家化作火柱。
幸存者:男孩周阿海在海上漂流三日获救,后背被烙出船板缝隙的光影纹路。他1942年加入琼崖纵队,用缴获的日军匕首在背上刻下“火”字。
见证:2020年周阿海葬礼上,儿孙将他的骨灰撒向当年焚船的海域,撒灰用的正是那个锈迹斑斑的腌鱼桶。
6、山东临沂“井底的守望者”(1940年)
时间:1940年8月
地点:山东省临沂县王家庄
受害者:村塾教师赵明远(38岁)及其长子赵小满(12岁)
暴行:日军以“通共”罪名将父子活埋于村口枯井,逼迫村民填土时,赵明远高喊:“让孩子站我肩上!让他最后看一眼蓝天!”据《临沂抗战实录》记载,日军撤离后,村民挖出遗体发现孩子口中含着一枚铜铃——那是赵明远给儿子买的开学礼物。
遗物:铜铃现藏于沂蒙山革命纪念馆,铃舌上仍附着黄土,铃身刻着“读书报国”四字。
传承:赵家后代至今保留着除夕夜向枯井抛铜钱的习俗,他们说:“井底埋着中国人的脊梁。”
7、山西代县“绣花鞋的诅咒”(1941年)
时间:1941年中秋夜
地点:山西省代县赵家沟
受害者:新娘李凤兰(18岁)及送亲队32人
暴行:日军截杀送亲队伍,逼迫新郎用花轿抬走被凌辱致死的李凤兰。据《山西抗战文史》载,日军小队长将新娘的绣花鞋钉在村口,扬言“中国人的喜事要见血才吉利”。
复仇:李凤兰的妹妹李凤竹(14岁)连夜将绣花鞋染成黑色,加入八路军敌后武工队。1945年她亲手击毙那个日军小队长时,枪托上刻着三十三道划痕。
遗物:那双绣花鞋现存于太原抗战纪念馆,鞋底渗出的人血与朱砂混成暗红色,讲解员说:“这不是褪色,是血在说话。”
8、湖南常德“最后一粒米”(1943年)
时间:1943年11月
地点:湖南省常德县石门镇
受害者:寡妇刘秀英(29岁)及其五名子女
暴行:日军实施细菌战后封锁粮道,刘秀英为保藏在墙缝里的半碗救命米,被刺刀挑破肚肠。据《常德会战档案》载,她临死前用血指在墙上画出米粒形状,五名子女三日后饿死,最小的女儿手中紧攥着最后一粒未咽下的米。
见证:2015年旧屋拆迁时,工人在夹墙发现风干的米粒和血指印,现制成标本陈列于常德细菌战展览馆。
仪式:当地每年清明举办“米祭”,撒99粒白米入江,象征“不让一个中国人饿着上路”。
9、台湾苗栗“不落的纸鸢”(1944年)
时间:1944年3月
地点:日据时期台湾苗栗郡
受害者:客家教师林清泉(28岁)
暴行:因私下教授汉语,林清泉被日军用铁链穿过锁骨,吊在小学操场上示众三日。其学生钟阿妹(9岁)在《台湾雾社事件调查》中证言:“林老师最后的话是用客家话唱的《天乌乌》,血滴在童军帽上像黑梅花。”
遗愿:林清泉临终前拜托狱友:“把我扎的燕子风筝插在油麻菜田,让我娘知道儿子回家了。”这只血迹斑斑的风筝现藏于台湾抗日纪念馆。
重逢:2016年,98岁的钟阿妹在纪念馆摸着风筝流泪:“老师,现在全台湾省都在讲汉语了。”
10、广东潮州“木棉新娘”(1945年)
时间:1945年3月
地点:广东省潮安县凤凰镇
受害者:侨眷林素云(22岁)
暴行:日军撤退前强掳妇女,林素云为护住婚戒吞金自杀。据《潮州华侨抗战史》记载,日军将其遗体绑在木棉树上,用刺刀在树干刻下“大日本帝国万岁”。
重生:三个月后,刻字处涌出红色树胶,形成反写的“中国必胜”。这棵“血木棉”至今存活,每年3月开花时,花瓣呈现罕见的绛红色。
婚誓:林素云的未婚夫从南洋归来后终身未娶,临终前将婚戒熔成木棉形状捐给纪念馆,戒圈内侧刻着“来世还做中国人”。
这些故事不是仇恨的种子,而是长鸣的警钟。当日本右翼在靖国神社供奉战犯时,我们的纪念馆里陈列着带血的绣花鞋、生锈的腌鱼桶、断成两截的毛笔——这些才是真正的“镇魂神器”。它们沉默地宣告:一个民族对苦难的铭记,永远比施暴者对罪行的粉饰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