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丹崖筑禅境,飞檐翘角入梦来
在福建泰宁大金湖周边,分布着许多依托丹霞岩体修建的宗教建筑,既有历史遗存,也有丰富人文故事,构成了小众而瑰丽的地方旅游特色。其中不少景点虽划入景区范畴,至今仍为免费开放,自驾前往非常便捷。
福建泰宁地处武夷山脉南段,是福建西部的著名旅游胜地。这里丹霞地貌广布,山川苍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在这片地质奇观中,我寻访到一座隐于赤壁丹崖之下的古刹——丰岩禅寺。
在高德地图上可以查询和导航这座寺庙,丰岩禅寺位于泰宁城西的际溪村,亦称“瑞丰岩”或“丰岩”,谷中三座丹霞巨岩呈“山”字形排布,自右至左为丹霞岩、罗汉岩、丰岩,每座岩壁下方均建有寺庙,人称“三仙出洞”,丹霞崖壁下的空洞中,藏多座寺庙建筑。
寺院距离泰宁高铁站仅10公里,离浦武高速大金湖收费站出口只有13公里,交通便利,在禅寺的门口设有很大的免费停车场,是一处奇特美丽的佛教圣地。
据传寺庙始建于唐代天祐年间(905–907年),现存石碑载明宋代名臣李纲曾居住在此地,并题写《瑞光岩丹霞禅院记》。记载在政和元年(1111年),邵武名僧宗本创建“瑞光寺”,后历代扩建,设有山门、大殿、法堂、丈室、钟楼、华严阁、应真阁等建筑,规制宏伟,金碧辉映,后更名为“丹霞禅院”。
丰岩禅寺隐于赤岩绝壁之下,若非专程前往,难以想象谷中岩下山谷,竟藏有如此壮观的建筑群。从空中俯瞰,丹崖翠谷之间,寺院颇具规模,融合南方山水、北方古建与佛教禅意于一体。历史上,此处的寺庙几经损毁、又重修,直至近年才逐步扩建至如今样子。
- 泰宁“金湖”之名不虚传,闽赣要道上的富庶宝地
泰宁地处武夷山脉西段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气候湿润,造就了奇特壮美的大金湖丹霞地貌。虽然早年人烟稀少,却因山水灵秀,逐渐成为隐修之地。在泰宁古镇周边的山地与溪谷中,曾被发现有金矿脉和沙金资源,相传泰宁建镇建城,或正因金矿开采而起。当地民间自古便有“采矿敬神”的风俗,体现了人与自然、宗教信仰之间的深层联系。
这也使得地处群山深处的泰宁,自宋代以来逐步发展为一方富庶之地。“金湖”之名并非空穴来风,便源于湖畔金矿的存在(如今的大金湖湖区面积巨大,主要是建国后兴建水库所形成,其面积远超古时)。时至今日,湖泊溪流沿岸仍可见“禁止私自采掘”的标识,当地分布着多处历史遗留下来的金矿旧址,印证了这一段辉煌的采矿历史。
早年间,商贾、僧侣与士人常循古道自赣东、粤北穿行入闽,泰宁正是连接闽赣的重要节点。这些古道支线不仅通往金矿采掘区,也连通远方的建宁府。金矿与珍贵木材等资源的输出,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宗教兴盛。泰宁山中岩壁之上诸多摩崖洞窟与寺院,香火繁盛、文人频至,形成一派宗教文化繁荣景象。除佛教外,道教、儒学与民间信仰也在此共生共融,塑造出一个多元交汇、底蕴深厚的地方文化体系。
- 丹霞萃山藏胜境,洞中古刹接天光
当我沿着蜿蜒山路抵达丰岩禅寺,走进巨大的木结构大门之后,眼前所见令人震撼,整座寺庙依丹霞岩地形而建,因山就势,错落有致,通过长廊步道连接各殿,气势恢宏又不失静谧。
这座寺庙并非景区景点,而是一座仍在清修的禅院,内部自由出入,中庭中是僧人的菜园,山石点缀其间,幽雅闲逸。
寺中洞窟下专设石碑,记载宋代抗金名臣李纲与宗本禅师在此活动。史书记载:“建炎三年(1129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李纲与子李宗之南渡琼州,二十九日被赦放还。次年(1130年),李纲隐居泰宁丹霞岩”
李纲是南宋初年著名的抗金名臣,一说祖籍福建邵武。北宋末至南宋初年,他多次被朝廷任命处理战乱局势,又屡遭贬谪流放。南宋时期某次赦还后,李纲曾在泰宁丹霞岩一带隐居休养,时间长达一年有余。其后虽重返朝堂,仍几经沉浮,这与当时南宋对金朝态度的频繁变化密切相关。最终,李纲因对南宋政局失望,病逝于福州。后世多位皇帝追封其功绩,最终授以“陇西郡开国公”封号,谥号“忠定”。李纲一生风雨激荡,刚直不阿,后人皆敬仰其为“李忠定公”。
后世曾在丹霞岩建了一座“读书楼”,清代福建臬司来谦鸣曾于楼旁岩壁题下“李忠定公读书台”七字,至今仍清晰可见。民国六年(1917年),泰宁县知事黄式苏主持修复该楼;民国十六年(1927年),县长郭公木更捐出俸银20两,并号召士绅集资再次修缮。可惜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该楼因火灾毁损,仅存台基和部分石构件。现今原址无建筑,但地基与多处石制构件仍静静述说着往昔岁月。
从高空俯瞰,整座丰岩禅寺呈中轴对称式布局,整体略微弯曲,与山势融为一体。主建筑采用重檐歇山顶样式,屋宇层叠;黄绿色琉璃瓦装饰的圆塔式佛殿、飞檐回廊的天王殿、倚岩而建的观音殿等依次展开,错落有致。整座寺庙庄严古朴,气势恢弘,巧妙利用山体天然高差,形成天人合一的空间美感。
寺内最让我驻足良久的,是供奉于主殿岩洞内的千手观音像,高数丈,金身庄严,面容柔和,气韵生动。塑像背后即为天然岩壁,其上常年有山泉细流垂落洞前,晴日不绝,宛如瀑布。岩壁四周青苔常湿,洞中终年清凉湿润,环境空灵清净,更显佛像之庄严神圣。
外观上看,这座大殿规模不算宏大,但走入其中便豁然开朗。大殿前部为常规殿宇构造,后半部则深入岩洞之中,借洞为殿,空阔深远,实际空间约为外部所见的两至三倍。石壁上设有长排的佛龛,供奉有不同的观音法相。
丰岩禅寺不仅是信众修行之地,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自然的桥梁。在岩壁右侧,至今尚存一座古老的小佛殿,经比对历史照片可知,其形制几近未变。此殿依岩借洞而筑,天然石洞为其提供良好遮蔽,虽历百年风雨,依然庄严如初。相比寺中其他建筑,这座小殿年代更为久远,见证了丰岩禅寺的历史脉络与宗教传承。
这种岩体佛教建筑风格,既不同于北方悬空寺,也区别于西南石窟寺,展现了闽西北佛教随地制宜、因形而建的高超智慧,构成别具一格的文化与审美系统。
- 通幽曲径话古今,自然人文共此生
在丰岩禅寺庙周边,还有不少丹霞岩壁相关的小寺院和道观,地区范围内还有较为出名的“甘露寺”、“庆云寺”、“金龟寺”以及“醴泉岩”等寺院和丹霞石窟胜景,或摩崖石刻,或崖壁悬空建筑和栈道,多有历代题记,皆为研究福建宗教文化与丹霞地貌融合的宝贵实物证据。
正如有人所言:“丹霞山水有魂,古寺钟声是其心跳。”丰岩禅寺正是这片土地的心跳之一。它静静伫立于赤岩之间,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清磬袅袅、梵音不绝。我所记录的,既是一座寺庙的风貌,更是一段横跨千年的信仰,一片寄托人心灵与自然契合的禅修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