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1944年3月30日,苏联与日本在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北萨哈连(北库页岛)日本油矿和煤矿租借区移交苏联的议定书》。
同日,两国还签订了《日苏渔业协定延期议定书》,从原来的一年延期到五年。
日本是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又由于在中国战场上投入了大半兵力,资源早已不敷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竟然把位于北库页岛的油矿和煤矿移交给苏联,岂非咄咄怪事?
尤其还是在两大阵营厮杀的双方眼红的时候,两大阵营中的两个重要国家竟然签署了这样一份协议,在这其中又隐藏着什么企图呢?
蒋氏对此的判断是:
“倭俄渔业协定为期五年,此尤骇异,以往年皆为期一年也。北库页岛油矿权利尽交于俄,此不待言,可知俄倭妥协已成事实以后,远东形势必一大变。祸乎?福乎?”
伟人的判断是:
“近日,日将库页岛权益还苏,北和苏联,南抗美、英,进攻中国(打通平汉路甚至粤汉路),‘打荡’敌后,东条此项政策,更加明显,因此日蒋冲突,今年必更剧。”
相对于蒋氏的判断,伟人的判断无疑更为准确和具体,直接点明了日军的进攻主方向是打通平汉路甚至粤汉路。
果然,1944年4月17日,日苏两国签订的协定墨迹未干,日军称作“一号作战”,我国称为豫湘桂会战的大战爆发了。
由此可见,日苏两国在开战前所签署协定很值得琢磨。
那么,日本为何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也要发起“一号作战”呢?
让我们把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44年初。
1944年1月24日,日本内阁召开会议,讨论由日军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真田穰一郎少将和陆军省作战部作战课长服部卓四郎大佐在半年前提出的一个作战计划。
真田穰一郎曾经赴南洋实地考察战况,服部卓四郎曾对瓜岛之战进行指导,都很有发言权。
这两人得出了一个共同结论,那就是随着所罗门群岛制海、制空权的丧失,日军已经由防御转向了后退,日本的陆军师团被包围在各个岛屿上,成为盟军海空军轰炸的目标,等待他们的命运只有两个,一个是被打死,另一个是被饿死。
这两位日军高参描绘出了这样一幅场景:太平洋制海权很快将要落入盟军之手,若盟军直下琉球,进入中国东海海域,那么,引起的致命后果是,远在东南亚的近百万日军会被拦腰切断,成为孤悬海外的孤军,和日军本土作战互不相连。
他们费尽心力在南洋掠夺的石油、橡胶、粮食、铁矿等战争资源也不能运回本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两位日军高参提出,与其过分依赖于海上航线,甚至无法依赖于海上航线,那何不另辟蹊径,在陆地上打通一条交通线呢?
通过这条陆路交通线,将南洋诸岛的日军与侵华日军以及日本本土连接在一起,岂不是好?
在真田穰一郎和服部卓四郎看来,这是一计狠招,其目的在于把日军在太平洋上遭到的危机转嫁到中国战场。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狠招,而是损招,是要把战火引到中国战场上来,其用心之恶毒可见一斑。
可这个计划在1943年下半年提出的时候,并没有获得时任日本首相兼陆相东条英机的支持。
日军要执行这个作战计划是要有三个前提条件的。
一是,以此时日军的战斗力,能够打通这条交通线吗?
二是,即使打通了,能守住吗?
三是,若盟军并没中计,而是仍然对日本本土进攻,日军付出巨大代价打通的这条交通线还有意义吗?
但日军并不这么认为。
按照他们的逻辑,只要出兵,就能打通。既然能打通,就能守住。并且,盟军一定会中计。
事实证明,日军确实打通了这条交通线,可从这条交通线被打通开始,就从来没有贯通过。
并且,盟军也没有中计,而是继续向日本本土发起进攻,这也就意味着日军付出巨大代价打通的这条交通线根本没用。
这是什么?这是日军在战略上出现了巨大的失误。
哪怕日军在打通这条交通线时采用的战术很高明,但也掩盖不了他们在战略上的低级。
但在当时,日军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东条英机,他在当时所考虑的问题并不是以上3个前提条件,而是无法与海军交代。
因为日军若想打通这条贯通南北的交通线,就需从兵力、装备各方面给予陆军相当大的支持。
换句话说,就要从本来应该分配给海军的军费中扣除大部分用于陆军。
海军会同意吗?
服部卓四郎 图片来自网络
近代日本有两大矛盾,一是政客与军人之间的矛盾,二是陆军与海军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日本陆军与海军之间的矛盾更甚,以至于发展到两军装备的通用零件都无法通用的程度。
比如,连拧个螺丝都要反向操作,陆军顺着拧,那海军就要逆着拧。
而这一切,在东条英机组阁后,竟然发生了变化,双方竟然有合作的迹象。
当然,这并不是东条英机有多么大的本领,而是日本海军被东条英机撺掇着不得不与陆军合作。
熟悉近代日本历史的人应该知道,在日军内部始终存在着北进和南进两个战略,要求北进的以陆军为主,要求南进的以海军为主。
而陆军代言人之一的东条英机组阁后,竟然站在了海军一边,不断撺掇着日本海军南进,这很奇怪。
很多人说,这个原因是因为日本陆军在诺门坎被苏军胖揍一顿后学乖了,认为向北发展没有前途,因此才把主要方向用于南进。
这个话只说对了一半儿。
还有一个原因是,日本陆军认为日本所占据的地盘都是他们打下来的,海军拿着一半儿的军费却毫无作为,就逼着海军开战。
当然,话说的很难听,比如海军只顾自身利益啦、不顾帝国安危啦、白养活着海军啦等等。
当时日本海军头脑还算清醒,他们知道,若南进,定会与英美开战,而打不过也是事实。
可这一切,却被日本陆军的一句话都给驳回了,那就是统治亚洲的,不应该是英美,而应当是日本。
因此,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海军全力出击,在南太平洋,将英美的实力一扫而空;在中太平洋,已经逼近了夏威夷群岛;在北太平洋,在占据了阿留申群岛后,已经距离太平洋西岸不过1000海里。
而陆军呢,则紧跟海军之后,海军打下一块地盘,陆军就占领一块地盘,两军的关系从建成起就没有这么合拍过。
可时间一长,问题出现了。
什么问题?
地盘太大了,这就需要大量,甚至巨量的海上运输和护航。不然,掠夺而来的大量资源又如何运回本土呢?
要知道,在此之前,英美是被日本发起的突袭给打蒙了,待其回过味来,能不反扑吗?
于是乎,太平洋战争就出现了这样一幕,日本把掠夺而来的物资几乎都用到了用于维护运送资源上来了,甚至还不够。
通俗一点说,就是掠夺资源所付出的成本要高于资源的价值。
这个仗打得赔本了。
本来南进战略就是为了掠夺资源而来的,可却陷入了一场永远也打不赢的资源消耗战。
早知如此,那当初何必要南进呢?
日军海军有苦难言,东条英机更加有口难言。
当初,撺掇日本海军南进的人是他,现在要削减海军军费的人也是他,他如何能张开口?
何况,日本海军虽然在南太平洋屡吃败仗,但尚能维持。如果在此时突然削减了海军的军费,那必败无疑。
就在双方围绕着军费问题各执一词,各说各的里,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日皇发话了。
图片来自网络
日皇的主要意思有两点:
其一、为保卫东亚永远之和平,发动打通陆上交通线之行动。
其二、从今日起,节省皇宫开支,以支持陆上战事。
既然皇上都发话了,还表示愿意节省开支来支持战争,那就打吧!
于是,日本海军和陆军迅速达成了共识,“一号作战“计划粉墨登场了。
这样一场大战,不动用关东军看来是不行了。而美英俄已经在德黑兰发布了宣言,在形式上已经构成了军事同盟,若调动关东军,苏联趁机出兵怎么办?
于是,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出现了。
之所以选择在1944年3月30日签订那份协定,自然也是有考虑的。
早了,会引起中国的警觉。
于是,1944年3月30日,就成为日苏签订协定的日子。
这一天,距离正式开战的日军不过17天,中国反应再快,恐怕也反应不过来。
那么,中国对日军准备发起的“一号作战“真的没有在事先引发警觉吗?
不仅有,而且是在1944年1月24日召开的日本内阁会议之前,蒋氏身边有位叫王芃生的幕僚就提到过这一点。
让我们把时光的指针往前拨至1944年1月17日。
这一天,是蒋氏每月一次循例召集幕僚们进行敌情分析会的日子。
当唐纵谈到日军正将武汉的重工业迁往华北,将广州、上海的水泥厂重型设备迁往张店,并做出日军将要放弃华南、华中而固守华北的判断的时候,蒋氏有些不相信。
随即,他把目光看向了号称“日本通“的王芃生。
王芃生这个人,现在已经几乎无人知道了,可在抗战时期,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提前知道日本想要发动对珍珠港偷袭的部门是军统,其实不是。头一个判断日本准备偷袭珍珠港的人是王芃生。只不过,王芃生给出的时间是在1941年11月~12间这个范围罢了。
王芃生是在1941年9月6日就得出日军会在11月~12间对珍珠港动手的判断的,而军统是在这个时间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才确定了日军动手的时间在12月8日左右。
但也因为这件事,王芃生成为了军统的眼中钉。
为何?嫉妒,还是嫉妒。
要知道,王芃生的情报来源很少,他所能依靠的仅是书籍、报纸和一些一般性的情报资料。而军统所能依靠的情报来源无论从数量和质量都是王芃生无法相比的。
在珍珠港事件后,王芃生名声大噪,很是红火了一阵。可王芃生毕竟是书生,他分析情报是从做学问和搞研究角度的,不带有多少其他成分,这就造成了他在是否应该与苏联联合的问题上得罪了蒋氏。
再加上军统戴笠在蒋氏面前一个劲的鼓噪王芃生有通苏之嫌,终于惹得蒋氏大怒,以至于给王芃生下了一个“王芃生永远不得再写文章“的批示。
王芃生失宠了。
而这一次,蒋氏确实想听听王芃生对时局,尤其是对日本把位于华南、华中的重工业迁往华北的看法。
王芃生的分析为以下四条:
其一、1943年,南进的日军与本土联系所依赖的海上运输出现了初度的紊乱。这条运输在盟军空军和潜艇的威胁下运力大减,很多船只已经不敢轻易离港。
其二、1944年,盟军会继续向中太平洋和西太平洋挺近,日军的海上航线早晚会被切断。如此一来,位于南太平洋的日军将会孤悬海外,与本土互不相连。
其三、目前,日军从南太平洋到本土的航线虽然还没有被完全切断,但其海洋运输量已经降低了四成。
其四、日军接下来要维系南进日军与本土的交通联系定会有巨大的投入,但日本资源储备量低,无法同时投入到海战和陆战当中,只能选择一个方向投入。
王芃生 图片来自王芃生
王芃生分析到这里,却没有继续接着分析下去。
他已经不是小萌新了,1941年他在分析日本要在11月~12月间偷袭珍珠港后,虽然获得了巨大的声名,但同时也受到了军统的嫉妒。
更重要的是,由于盟军在南太平洋节节胜利,蒋氏身边人对接下来的战事一片看好,根本不会相信在这个时候日军竟然会在中国战场发动一次大战。
如果在这个时候给大家泼一盆冷水,就不仅是得罪人的问题了,而是会影响整个战略布局的问题了。
因此,王芃生并没有把他“日本人为了保持南洋与本土的联系,很有可能会从中国战场上找出路“的判断说出口。因为若日本人选择这么干,那么,平汉铁路和湘桂铁路正好是这样一条线路。
而且,在王芃生分析了四条之后,蒋氏就再也没把目光投向他。
如果没有吃过亏,王芃生是不会知道这其中隐藏的含义的。而此时的王芃生已经不是过去的王芃生,他很清楚蒋氏不看他的含义,那就是不需要他把结论说出来。
权衡利弊之后,王芃生退让了。
见各位幕僚均已发表意见,蒋氏的总结是,各情报系统在今年重在搜集敌军动向;对日军的密电码破译工作要加强;对有些摸不准的情况要多加观察,不要轻下结论,但也不轻率否定云云。
蒋氏的总结看似什么都说了,但相当于什么都没说。因为之前,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如果王芃生能够说出他的结论,并被蒋氏接受,那么,日军发起的“一号作战“,即我国所称的豫湘桂会战,很有可能会是另外一幅模样。
但可惜的是,历史可以回顾,却无法改写。
东条英机 图片来自王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