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开始在广西桂北的群山深处,那是一座用黄泥夯筑的小屋,屋顶歪斜、窗户糊着报纸,逢雨天屋里锅碗瓢盆成了“接水部队”,每一次“滴答”,都是童年记忆的节拍。
她是家中老大,四个女孩里最早懂事的一个。母亲常说“长姐如母”,她不止早早学会做饭带娃,更学会了什么叫“撑”。天没亮牵着老牛上山、放学后背着竹篓割猪草、晚上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的同时,嘴里还在默背课文。这一切,早早淬炼出她不服输的性格。
上天没有辜负这个女孩。她靠着啃馒头咸菜的毅力考进重点高中,再以全县前十的成绩进入大学,一路读到研究生。毕业后,她如愿进入985高校,成为一名教师。
从山村女孩变成象牙塔的副教授,这段路她走了十多年。但当她站在讲台上,工资卡上每月几千块,转头看到父母粗糙的双手、弟妹求学的眼神,她第一次觉得:这还不够。
于是她白天讲课育人,晚上在夜市摆摊卖袜子,周末还在郊区开杂货铺。她以为只要肯干就有收获,现实却狠狠教她做人。摆摊被压价、进货被坑、赔本赚吆喝,换来的只有一身病——胃病、腰肌劳损,成为她三十岁那年的“创业纪念品”。
她想停,但命运不允许她停。
2006年,她偶然接触股市。从小在夹缝中生存出的敏感嗅觉,加上她惊人的学习能力,让她迅速沉迷。白天讲课、晚上看K线、凌晨写策略,她用整个夜晚读懂了金融的语言。第一次赚到几十万那天,她站在拆迁队推倒老家土屋的现场,看着三层小楼一点点立起,母亲站在门口,笑着哭了。
可金融世界从不相信“努力就不会失败”。
2008年金融危机,全球市场一片血海,她也亏损严重。她没有犹豫,选择退场。她知道,投机之外,她还拥有另一个世界——学术。
那段时间,她几乎把自己埋在图书馆。从文献到实验,从数据分析到反复修改,她花了三年时间,连发16篇论文,主持多个省级课题,36岁那年,顺利晋升副教授,入选省级青年人才库。
但命运并未结束对她的测试。
2019年,在撰写一篇互联网金融论文时,她第一次真正读懂了比特币。一个没有国家背书的货币,为何能撬动全球资本?她像当初研究K线一样,开始研究区块链。她买书、听课、跑讲座、找人请教,从“门外人”变成了“早知道”。两年内,她投资多个项目,完成了500万元的积累。
她以为自己终于站稳了,结果命运又给她一个下马威。
FIL矿机最火爆的时候,她因信任学生,把资金交给对方操作,结果一夕之间损失200万。那天夜里她没有发怒,只是坐在书房里,流了整整一晚的泪——不是为钱,是为自己的轻信。
但第二天她擦干眼泪,自我安慰说:“从今天起,再也不把命运交给别人。”
她重新出发,这一次,是把自己“读懂”加密世界。她开始学习Solidity、区块链结构、DeFi逻辑、加密经济学,加入各种DAO社群、线上工作坊,不断去实践。她甚至跑到其他高校听计算机公开课,回家一边备课一边复习智能合约原理。三年后,她不但扳回了所有亏损,还实现资产几何式增长,站上了A8级别的财富门槛。
2024年10月,一场Envo的线上万人峰会,像闪电一样击中她的神经。她听完寒一校长对Envo生态、技术架构和激励模型的讲解后,一拍桌子:“这,就是我要的未来。”
Envo所构建的,不只是一个社交平台,更是一个数字经济体。
数据归属用户、内容可确权、互动可变现。社交成为资产,表达变成价值流通。用户的每一个点赞、每一次转发,都会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追溯奖励给创作者;加上沉浸式的元宇宙空间、AI助手、链上交易机制、跨链技术……这一切,都是她梦中构建过的“理想互联网”。
她果断加仓Envo,更重要的是,她决定要“说给更多人听”。
她在高校开设区块链与Web3课程,把Envo列入教学案例;她在行业大会分享自己从“副教授到链上布道者”的真实经历;她建社群、写教程,教普通人如何注册钱包、如何参与生态、如何在Envo“以社交换资产”。
她说:“我不是天才,我只是从不认命。Envo也不该只是大佬玩的,它该属于每一个想翻身的人。”
从泥屋女孩,到985副教授,再到Web3布道者,她用一生打磨出了两个字:选择。
选择不服,选择改变,选择在时代来临前站上船头。她曾说:“希望十年后,更多人能因为Envo拥有另一种人生。而不是像我一样,走了太多弯路才找到方向。”
原乡已经在带路了。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