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暮色笼罩上海自然博物馆,B1 层展区内萌趣的科普讲解声打破了夜的静谧。

“三叠中国龙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早期的兽脚类恐龙,属于中国龙属龙……” 头顶螺旋状触角、身披鳞片的蓝色卡通龙——π 小萌,正眨着大眼睛,以生动活泼的语言为孩子们讲述恐龙的演化历程与生活习性。


这条备受瞩目的虚拟龙IP来自由上海闵行区协和双语教科学校,是该校联合新闻晨报“见未来”团队精心打造的 AI Agent 问答智能平台。作为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π 小萌凭借强大的“知识储备”和生动有趣的“讲解风格”,成为了2025年由上海自然博物馆组织的 “上海自然博物馆之夜” 恐龙展品的得力小助手。


π 小萌的精彩表现只是协和双语教科学校展区的亮点之一。在这里,AI 技术的应用还延伸至艺术创作领域。活动现场,同学们设计的动物主题帽子展区吸引了众多目光。她们巧妙捕捉动物特征,将熊猫的大眼睛做成立体装饰,让憨态可掬的熊猫形象跃然帽上。版画盖章区域人气爆棚,小观众们集齐五个印章,便能拼出由协和同学们设计的主题版画 —— 一条恐龙在上海自然博物馆门前跨越历史的趣味合影,充满奇思妙想。这些富含童趣与想象力的作品,引得参观者纷纷驻足欣赏。



东华大学与协和教科的文创作品也吸引了大小观众的目光。在东华大学设计系的同学的协助下,同学们将协和幼儿园小朋友充满童真的南瓜绘画作品利用 AI 技术进行二次创新,将原本平面的画作转化为集视觉、触觉、听觉于一体的多维体验作品。参观的小朋友们通过触摸感受南瓜的质感,借助独特的设计聆听 “南瓜之声”,领取精美的南瓜系列冰箱贴、实用的南瓜种植手册以及结合节气知识的南瓜日历,轻松学到实用的生活常识。


“此次‘上海自然博物馆之夜’活动,从主题策划到落地实施的全流程均由协和的同学们独立负责。” 协和双语教科课程负责人、本次策展指导老师陈铁钢老师语气中满是自豪。他指出,看展和参与布展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在筹备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诸多挑战,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团队协作精神。学生们贡献创新思维,指导员们提供专业经验,两者相辅相成,最终成功打造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AI+传统文化”展览。通过这次实践,孩子们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还深入理解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将文化传承的使命扛在了肩上。同时,AI 技术的应用能力和跨学科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协和双语教科校长李春燕也满怀期待地表示:“感谢上海自然博物馆搭建的优质平台,为学生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我们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类馆校合作、跨校合作的项目,共同助力学生们逐步成长为兼具科学精神、人文关怀、美育素养与技术能力的创新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