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18 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在夜幕中化作一座知识灯塔,被探索与求知的光芒点亮。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附属初级中学、紫竹小学受邀参与了这场备受瞩目的 “上海自然博物馆之夜” 活动。两所学校将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共同打造的特色项目 ——Z 平方博物馆与《扇动时光的翅膀》的项目化课程“搬入”了这座科学殿堂,为观众呈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昆虫探秘之旅。
活动现场,紫竹小学的“追蝶三剑客”成为了展区当仁不让的焦点。孩子们带来了几十件精致的蝴蝶标本。这些标本从野外采集到展翅定型,全由孩子们亲手完成。柑橘凤蝶透明翅膀上的金斑纹路清晰可见,蓝闪蝶翅膀在灯光下流转着神秘的幽蓝光泽。
“柑橘凤蝶最爱在橘子树上‘聚会’!” “追蝶三剑客”化身为小讲解员,用童趣盎然又生动鲜活的语言,讲述着标本背后独一无二的采集和制作故事,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浓厚兴趣,就蝴蝶知识与小讲解员们展开热烈互动。
这是紫竹小学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协助下精心策划的校园主题展览《城市昆虫——身边的生态精灵》中的《觅虫记》板块。在老师指导下,孩子们带着敏锐的双眼穿梭校园,用细腻的笔触记录昆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从最初的小心翼翼,到熟练使用捕虫网、制作标本,孩子们完成了从昆虫 “门外汉” 到 “小专家” 的蜕变。
华二附初以“扇动时光的翅膀”为主题的展览同样亮点纷呈。展示区,陈列着同学们设计的展板,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同学们剪辑的视频,介绍着昆虫翅的演变历史,以及带给人类的奇妙畅想。同学们化身小小讲解员,颇为专业的为游客讲解。游客们参观之后,纷纷在在主题展板上留下了对人类未来飞行的畅想>
体验区,古翅与新翅的立体模型,让参观者从形态、结构上直观感受到翅折叠和变态的革新,体会自然选择对其形态和功能的可塑性影响。沙漠和水域两个生态缸与3D打印的昆虫模型,构成了两个典型环境。让参观者清晰看到步行足和游泳足的特化,体会到昆虫附肢的多样性是其成功演化的重要标志,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的高度适应性。
艺术区,虫迹艺术打印作品则是科技与艺术碰撞出的火花,将昆虫在飞行时的画面定格为永恒;由同学们设计的各种文创产品,吸引了大小朋友的热爱——带着昆虫元素的贴纸、明信片,设计巧妙的透卡、立牌,带着学校元素的套章,引得现场一度排起长龙。
互动区,同学们设计的昆虫飞行棋游戏和“振翼”挑战活动围满了大小观众,观众们在棋局的对弈与身体挑战的互动中,不知不觉地深入学习了不少昆虫的奇妙知识。一位参与挑战的观众在参加完“振翼”后感叹:“原来蜻蜓翅膀振动的角度和频率如此精妙,怪不得它们能在空中自由翻转,这真是太神奇了!”
这场“上海自然博物馆之夜”是馆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生动实践典范。学校教育的活力与博物馆的专业资源相互碰撞、深度融合,彻底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壁垒,为孩子们搭建起一个“沉浸式”的学习舞台。孩子们从教室走向科学殿堂,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积极的传播者与创造者。在整个策展和展示活动过程中,孩子们的创造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得到了提升。这种合作模式为未来教育打破围墙、走向开放合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