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国民党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编军队,原有的军改为“整编师”,而原有的师则改为“整编旅”。
从步兵师改为“整编旅”,实际上直属部队是没怎么变化的,主要就是从下辖3个步兵团变为2个团。
单从表面上看,三团变二团肯定要少三分之一兵力;但实际上当时国军各部普遍缺额,所谓的“整编”实际就是从缺额的三团制,充实成满编的二团制,其中有些老弱和编余军官会被裁掉,但战力主体则并不受损。
对于一些本来就比较充实的单位来说,则会将编余兵力充实到步兵团和旅直属队中。
因此当时嫡系师的整编旅就有八九千人之众,兵力偏少的整编旅一般也有六七千人。
所以,1946年的整编师改革,实际上就是基于国军缺额现状的充实性整编,并不支援真的会损失掉三分之一的战斗力。甚至反倒会因为充实了战斗单位,而导致单位战力的提升。
不过在随后的作战中,二团制的结构不好用也是现实,所以国民党军纷纷要求恢复为三团制。
请注意,这种三团制的“整编旅”,不是恢复成抗战后期那种缺额严重的单位,与其如此的话,倒不如不恢复。
因为当时国民党军的控制区远比抗战后期要大,所以征兵相对没有那么困难,恢复成三团制后,是的确要求实编兵力增加的。
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概括为:
从抗战末期缺额严重的步兵师——依照现有兵力充实为二团制的整编旅——恢复成三团制并尽可能充实兵力的整编旅。
因此,1945年的步兵师跟1947年的整编旅,表面上看都是三团制,但绕了一圈回来后者的实际兵力会更多。
在聊实际兵力前,我们先谈谈1947年整编师的编制兵力状况。
依照国民党军在1947年制定的新整编旅编制,整编旅除旅部外,只辖搜索连和通信连,其炮兵、辎重等直属队,或向上汇集到师直属队中,或向下强化到步兵团里。
以步兵团的编制来看,一个团的兵力数就超过了3000人,具体是3100人;很显然,这是一种“大团”的编制。
具体来说,这种步兵团下辖有步兵第1营、第2营和第3营,每个营有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1个迫击炮排、1个输送排。
其中每个步兵连的兵力有165人、重机枪连有115人、迫击炮排有62人、输送排有85人,再加上营部,整个营的兵力有777人。
而在团本级,则有搜索连、迫击炮连、输送连、通信排、卫生队。
其中搜索连有177人、迫击炮连有127人、输送连有179人、卫生队有130人、通信排有110人(实际是连级规模)。
这些直属队加上团部机关,总兵力也有769人,几乎也相当于一个满编步兵营的兵力数了。
所以这种3000多人的大团,可以说在各个层级的兵力配置都是比较充实的。
如此,仅仅3个步兵团的总兵力就有9300人。
不过这种1947年式的整编旅,旅级比较空虚,只有机关和直属两个连,总计三四百人而已。
其炮兵、工兵等职能被集中到了整编师级,而输送职能则下放到了步兵团。
但很显然,整编旅级过于空虚于实战也是不利的,所以后续又增加了1个输送连、1个工兵连、1个卫生队,总计增员470人。
这样的话,整个整编旅的编制便有一万人出头了;日后整编旅再改称为师,其实基本上就是把名字换一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