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华北小麦拔节、南方早稻育秧的关键时候,气象预报说下周一股强冷空气要扫过全国多地,倒春寒怕是又要折腾庄稼了。东北的玉米地刚整好墒,这时候最怕夜里结霜,小苗刚露头就被冻蔫;江淮的油菜正开花,低温一冻,花荚掉落,秋后收成就得打折扣。
村里王大爷总说“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可今年天气反常,光靠老经验怕是不够。
他去年就吃过亏,没留意天气预报,小麦拔节期遇低温,穗数少了不少。现在种地,既要信老辈传下来的土办法,也要看科学的气象预警。
比如防霜冻,过去大家用熏烟法,在地里堆点杂草,夜里点燃熏烟,能提高田间温度1 - 2℃。但现在有更高效的法子,比如给大棚加盖二层膜,露地作物可以喷施防冻剂,提前增强植株抗寒能力。农技站的小张说,这些年气象服务越来越细,手机上就能收到分乡镇的天气预报。
可还是有不少乡亲犯难,到底啥时候该用土办法,啥时候该上科学手段?比如同样是防霜冻,露地蔬菜和大棚瓜果的应对措施就不一样。北方种小麦的,要是赶上倒春寒,浇水很关键。
浇水能增加土壤水分,提高地温,还能减少叶面结冰。
但浇水得赶在冷空气来之前两三天,浇晚了反而起反作用。
南方育秧的农户,得把育秧田的排水沟再清理一遍,防止低温阴雨导致烂秧。
要是遇上连阴雨,还要及时揭膜通风,降低湿度,不然病害容易找上门。
去年皖北有户人家,就是靠提前在麦田熏烟、浇水,愣是让麦子少受了三成冻害。
可隔壁村没行动的,减产就比较明显,这就是早防范和晚防范的差别。现在大家手机都有天气预报,但关键是要会看、会用。比如降温幅度、持续时间,这些数据决定了采取哪种防范措施。
我个人认为,种地就像打仗,天气就是“敌情”,提前侦察好“敌情”,备好“武器”,才能打胜仗。老经验是“老兵器”,科学方法是“新装备”,两者都不能丢。还有个事得提醒大伙,农资店的防冻剂、地膜等物资,这两天可能会热销。
别等着降温了才去买,提前备货,免得耽误事。
不同地区的情况也不一样,东北要防夜间霜冻,南方要防低温阴雨,华北要防倒春寒冻坏拔节麦。各地的农技推广站都有针对性的指导,多去问问准没错。
有人可能觉得,每年都喊防倒春寒,今年说不定没事,就放松了警惕。可天气这东西,说变就变,宁可多准备点,也别到时候后悔。就像老话说的“有备无患”,种地不怕麻烦,就怕偷懒。
多花点时间做好防范,秋天粮仓才能更满当。这两天赶紧翻翻天气预报,把育秧棚的薄膜再加固加固,该买的草木灰、复合肥早点备齐,拿不准的地方就给村里农技员打个电话,别等着冷空气到了才慌神!天气对庄稼的影响年年有,关键是咱们得跟着节气走,盯着天气变,把老经验和新法子结合好,才能稳产增收。
最后再啰嗦一句,关注当地气象部门的预警,还有咱们的农技科普,及时掌握天气变化和应对办法,种地心里才更有底。
说到底,种地就是和天气打交道,咱多用心,天气就难不倒咱,收成自然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