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中国旅游日

跟着文博游淮南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




519中国旅游日

楚小南带你云逛楚博!

不用出门就能穿越千年

看楚金币闪耀、越王剑出鞘~

这座藏着三千年寿县文明的宝藏博物馆

每一件文物都在 “剧透” 江淮大地的传奇

宝子们速来围观

跟着镜头解锁楚文化的N种打开方式

01



博物馆概况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寿县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唯一以 “楚文化” 命名的综合性场馆。


其建筑设计巧妙汲取寿州古城元素,通过 “瓮城”“方城”“斗城” 的传统布局,融合现代院落与极简主义手法,打造出兼具巍巍古风与现代气息的独特空间。


馆内珍藏文物藏品10000余件套,其中涉楚文物700余件套,含国家一级文物230件套、三级以上珍贵文物2257件套,代表性藏品包括楚金币、汉八龙金带扣、越王者旨于赐剑、羊首尊等。


作为全国首批免费开放博物馆,于 2009年跻身国家二级馆与4A景区行列,并于2024年5月荣升国家一级博物馆。


02



常设展览



馆内常设展览包括“安徽楚文化”“寿县文明史”两个基本陈列和“寿春寿文化”专题陈列。


安徽楚文化




“安徽楚文化”以序厅为引,串联 “立国江汉”“东进江淮”“徙都寿春”“楚韵悠长” 四大单元,系统展现楚国在江淮地区经营 400 余年的兴衰历程。


寿县文明史




“寿县文明史”分 “淮夷旧邦”“两汉寿春”“秦晋纷争”“隋唐寿州”“寿州之战”“宋清寿州”“革命沃土” 七大单元。寿县曾六为国都,迭为州郡治所。三干多年的文明史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数不清寿州风情,看不完历史遗存,道不尽人文典故。


寿春寿文化




“寿春寿文化”聚焦寿文化从起源到形成,再到充分发展、鼎盛传承。寿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大大增进了文学、养生、医学、宗教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程,对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03



楚金币



楚金币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高额辅助称量货币,主要用于大宗商贸活动。其形制多样,有龟版形、楔形、圆形等,正面多钤有 “郢爰”“盧金”“陈爰” 等阴文印记,标明成色与来源地。


经检测,“郢爰” 黄金含量达 92.59%-96.19%,“盧金”“陈爰” 亦超 85%,彰显了楚国晚期高超的黄金冶炼技术。《战国策》中 “金、珠玑、犀象出于楚” 的记载,亦印证了楚国黄金资源的丰饶及迁都寿春后带来的经济影响。


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寿春城遗址及周边共出土楚金币195件(块),总重约20kg,使楚博成为全国收藏楚金币数量最多的机构


04



越王者旨于赐剑



1996年出土于寿县西圈墓地蔡国贵族墓的“越王者旨于赐剑”,是战国时期越国青铜兵器的典范。


春秋战国,在我国历史上是诸侯混战、战争频发的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促使青铜兵器的铸造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吴、越地区涌现了像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剑高手,使吴、越兵器成为当时兵器市场抢手货,被世人视为珍宝。


史料中常把吴越之剑说成是地气所然,认为只有吴越本地的特殊“地气”和吴越本地所产的金锡之材,才能成就吴越特有的宝剑;在西汉时期淮南王刘安编著的《淮南子·齐俗训》一书中说“得十利剑,不若得欧冶子巧”,也形象反映了越国铸剑技术的高超。


05



重佛舍利牡丹纹金棺



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的报恩寺,曾有北宋天圣四年所建的八角九级舍利砖塔。1977 年因塔身倾斜拆除时,发现塔下地宫,内有五幅儒佛道三教人物彩绘壁画。地宫中央石棺台上置三重棺椁:外为石棺,中为银棺,内为金棺,金棺内盛放五彩舍利。


金棺重91.25克,以五块金片经模压、錾刻、锤揲、金丝穿扣而成,棺盖饰浮雕缠枝牡丹,棺身前端设双扇假门,两侧錾刻牡丹纹,底部刻 “重佛舍利” 铭文,展现了宋代高超的金属工艺与宗教文化融合的特点。


历经60余年风雨,安徽楚文化博物馆三次建馆、三次跨越。4222平方米的展陈空间,荟萃1600余件套精美展品,从楚文化的雄浑气象到寿县三千年文明的涓涓细流,全方位展现了江淮大地的历史风华,成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信息来源:淮南文旅 图源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 安徽文旅

淮南发布(ID:huainanfabu)整理发布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淮南发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