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逸枫
2025年5月14日,央行披露4月末金融数据显示,M1破1109.14万亿元、M2破325.17万亿元、新增贷款10.06万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增加7601亿元。M1、M2的增速呈现一上一下,剪刀差呈现扩大趋势。
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2.55万亿元(1月末4.32万亿元、2月末8.74万亿元、3月末12.9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7.83万亿元(1月末5.52万亿元、2月末6.23万亿元、3月末9.22万亿元),占比62.39%(3月末70.09%)。
2021年-2024年住户存款新增分别为9.9万亿元、17.84万亿元、16.67万亿元、14.26万亿元。目前居民存款总量非常庞大,如果居民愿意拿出一半来买房,经济就恢复了,房地产市场信心将复苏、销售回升、房企风险化解。
按照4月末数据显示,4月住户存款比3月减少1.39万亿元,说明居民因存款负利率,继续存款的意愿下降,转为买股票、黄金等产品,不排除用作其他用途。部分的居民不敢过多的投资和消费,具有预防性储蓄心理增强。
M1,反映着经济中的现实购买力。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M1过快,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M2过快,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M2过高,M1过低,说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泡沫、危机风险。
M1过高,M2过低,说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通胀、涨价风险。可以据此判定货币政策的调整、变化。毫无疑问,目前最大的问题是M1、M2过低,说明有效需求不足,投资不足,有通缩的风险。货币政策应该调整,挤水分转为放水。
M1M2一下一上
2025年1月起,M1开始按新口径统计。“上新”后的M1在纳入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后,统计口径包括流通中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4月M1余额109.14万亿元(3月末113.49万亿元、2月末109.44万亿元、1月末112.45万亿元),同比增长1.5%(3月增长1.6%。2月增长0.1%、1月增长0.4%),比上月回落0.1%。对比2023年、2024年的月份变化,M1呈现先高后低走势。
4月末M1同比增长1.5%,回落0.1%。4月制造业PMI降至49.0%,环比回落1.5个%,反映出企业生产和需求疲软,经济活动放缓导致企业资金需求动力不足,活期存款规模减少对M1增速形成一定拖累。
4月房地产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有所回落,居民购房款转化为房企活期存款规模也被压减,进一步抑制了M1增长。未来M1走势仍受财政支持力度和居民消费修复强度的影响,预计财政支撑具备持续性。
M1呈现增长1.5%,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营主体正在改善,反映出金融市场上投资者风险下降预期增强。但是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改善不明显,按照4月北上广深和热点二线城市楼市销售数据,销售回升速度放缓,市场火热行情降温。
4月M2余额325.17万亿元(3月末326.06万亿元、2月320.52万亿元、1月318.52万亿元),同比增长8%(3月增长7%、2月增长7%、1月增长7%),比上月扩大1%。对比2023年、2024年的月份变化,M2呈现先高后低。
4月M2增速增长8.0%,较3月增速7%提升1%。主要是受益于2024年同期低基数、企业存款增速持续下行,市场流动性增强。2024年同期M2同比增速从3月8.3%降至4月份7.2%,下降1.1%。
4月M2的大幅回升,主要与2024年4月整顿存款“手工补息”有关,2024年4月人民币存款同比减少3.5万亿。因此,有低基数的影响。存款向理财分流的情况有所弱化,导致部分资金从理财回流至存款账户。
剪刀差扩大
4月M1同比增长1.5%,环比回落0.1%,M2同比增长8.0%,环比提升1%,M2与M1增速剪刀差走阔1.1%至6.5%。受去年同期“手工补息”监管造成的低基数影响,M2增速明显回升,M1增速未改善,主要是关税预期影响资金活化意愿。
M2回升,M1回落,M2-M1剪刀差扩大。4月末M1与M2剪刀差为6.5%(3月5.4%、2月6.9%、1月6.8%),与上月比较来说,4月剪刀差增幅扩大1.1%。对比2023年-2024年月份来看,剪刀差呈现先低后高。
剪刀差扩大,说明资金活化度下降,银行内空转的资金增加。金融体系资金积淤现象改善缓慢,银行存在惜贷的情况未见明显好转。当务之急是银行加快资金贷出、有效刺激内需、提振实体经济活跃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新增贷款暴跌,个人住房贷款断崖式下滑
前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06万亿元,比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环比增长2800亿元,同比少增4500亿元,说明当前信贷需求疲弱。主要原因是进入4月全球经贸摩擦加大,内外部不确定性上升。
对市场预期和出口增长形成扰动,外贸企业、产业链上下游及居民相关信用扩张节奏放缓。4月末票据利率大幅回落,暗示信贷需求不足,商业银行通过票据冲量增加信贷规模。4月票据融资新增8300多亿,是当月新增信贷规模的两倍。
单月来看,4月贷款增加2800亿元(3月3.64万亿元、2月1.01万亿元、1月5.13万亿元),环比季节性少增3.36万亿元,同比少增4500亿元。总体来看,贷款增量处于历史低位水平。结构上,企业部门亮眼,居民部门偏弱”的分化特征明显。
前4月住户贷款增加5184亿元(3月1.04万亿元、2月547亿元、1月4438亿元),住户贷款大幅度下降。前4月代表个人住房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增加7601亿元(3月8832亿元、2月3758亿元、1月4935亿元)。
前4月住户贷款5184亿元占新增贷款10.06万亿元的5.15%(3月末10.63%、2月0.8%、1月8.6%),代表个人住房贷款的中长期贷款7601亿元占新增贷款10.06万亿元的7.55%(3月末9.03%、2月6.1%、1月9.6%)。
按照住户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趋势来看,与4月热点城市楼市降温、全国楼市下降有直接关系。一方面是4月全国楼市的销售成交面积、金额下降,另外一方面是全国热点城市楼市出现量价下降的情行。
超九成新增人民币贷款流向企事业单位
前4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0.06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518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41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760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9.27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03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83万亿元。
前4月,住户贷款占新增贷款的5.15%,个人住房贷款占新增贷款7.55%,其中企事业单位占新增贷款92.14%(3月末88.54%),企事业中长期贷款占57.95%,说明92.14%统统流向企事业贷款,个人住房贷款仅占7.55%(3月末9%)。
4月末信贷投放结构看,超90%流向企事业单位,住房贷款占比不足10%。前4月企事业单位贷款9.27万亿元(3月末8.66万亿元、2月5.82万亿元、1月4.78万亿元),占新增贷款的92.14%、(3月末88.54%、2月94.78%、1月93.17%)。
中长期贷款5.83万亿元占新增贷款10.06万亿元的57%(3月末57%、2月65%、1月67%)。前4月住户贷款5184亿元(3月1.04万亿元、2月547亿元、1月4438亿元)占新增贷款10.06万亿元的5.15%(3月10.6%、2月0.8%、1月8.6%)。
2025年4月中长期贷款新增7601亿元(3月末8832亿元、2月末3785亿元、1月4935亿元),占新增贷款10.06万亿元(3月末9.78万亿元、2月末6.14万亿元、1月末5.13万亿元)的7.55%(3月末9.03%、2月末6.1%、1月9.6%)。
由于传统楼市销售旺季和利好政策的带动,房地产市场总体销售回升,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好转。但是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房地产企稳的基础不牢固,经济增长和楼市止回稳的动能需要稳固,未来政策需要加大力度。
目前关税谈判成功,贸易摩擦缓解,货币政策进入观望期。2025年5月7日,央行再次降准、降息,并且发布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助于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今年以来,CPI负增长、PPI跌幅扩大,不利于实际利率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