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传入与早期发展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原大地,历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传播,逐渐在华夏大地扎下根脉。随着信众日增,各地寺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身着袈裟的僧侣穿梭于名山古刹之间。
然而在佛经翻译领域,却面临着严峻挑战——梵文作为古印度雅语,其语法结构与汉文存在巨大差异,加之缺乏系统辞典,令译者犹如盲人摸象。
这种文字壁垒导致佛经翻译进度严重滞后于佛教传播速度,亟待寻求根本解决之道。于是,有人产生了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的想法。他们想去那里去见识一下真正的佛典,了解一下佛教的真谛。
西行求法的先驱者
东晋僧人法显率先开辟了陆地丝绸之路求法之路。这位精通梵文的经典专家,于公元399年以65岁高龄从长安启程,踏上了跨越帕米尔高原的万里征途。在印度研习多年后,他选择沿海路返程,却在归国途中遭遇惊涛骇浪。漂泊印度洋的一千多个日夜,船帆数次被巨浪撕毁,淡水耗尽时甚至靠饮用雨水维生。这般九死一生历经14年的求法历程,为后世留下了《佛国记》这部珍贵游记,犹如暗夜中的明灯,指引着后来者的西行之路。
玄奘西行的前尘往事
时光流转至隋唐时期,一个叫玄奘的僧人继承了法显的精神火种。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袆,洛阳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聪颖,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做过大官的,到了他父亲陈惠的时候,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县令,却对儒家学说颇有研究。这使得幼年的玄奘,得以浸润于儒家学说,接受很好的教育。人生无常,五岁那年,母亲去世,十岁那年,父亲去世。此后,由于家道中落,玄奘跟随在寺院中出家的二哥,学习佛家经典。
在他十三岁那年,公元614年,隋炀帝号令度僧,通过考试选择27人出家为僧,但应试者必须年满18岁(当时僧人的数量是严格控制的,当了僧人国家是免除一切杂税劳作)。
在举行考试的那一天,刚进净土寺的小沙弥陈袆却早早地站在了公衙门外。被主考官大理寺卿郑善果看见,当时就问他为什么要出家?一句久存心底的话从陈袆嘴里脱口而出:“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意思是:从远的来说是希望能够完整地继承释迦牟尼佛他的教法、能够让一切众生都超出轮回;就近的来说,我希望能够将佛教发扬光大、广度众生)。
郑善果本来欣赏他的端丽的相貌,又惊佩他的浩壮志气,就破例让他参加了考试,最终被破格录取。就这样陈袆在净土寺出家了。从此他拥有了一个法号“玄奘”。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李渊从太原起兵反隋,建立了唐朝,玄奘便来到都城长安学习佛法。他听说有名的僧人大多在四川后,又前往成都学习。他跟随全国各地有名的高僧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多部佛经的精髓,名声大振。
但是,玄奘渐渐发现当时的汉文佛经译得不完全、不确切,各位高僧对佛法的解释互相之间也有矛盾。他回到长安,唐初的大长安乃藏龙卧虎之地,一位印度来的僧人给他指了一条明路:西天取真经,玄奘茅塞顿开。为了解决佛经中的疑惑,也为了阅读更多的佛经,更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信仰,他做出了去天竺求经的决定。接下来的时间,他更深入学习梵语、查找路线图,为西行做好准备。当时突厥作乱,边境动荡不安,随时可能打起来,朝廷便没有准许他去天竺。
公元629年,玄奘趁着朝廷默许灾民外出谋生之机,混入西行商队踏上征途。途经凉州,被勒令返回。执意西行的玄奘感动了凉州佛教领袖,在两个僧人的掩护下,玄奘悄悄离开了凉州城。
从此,玄奘只能隐姓埋名,昼伏夜行,继续西行,来到了瓜州城。瓜州已经是大唐边境,此时战争气氛尤为紧张,如何偷渡瓜州城外的咽喉要道玉门关成了首要之事。
一筹莫展的玄奘来到一座庙里求佛,偶然遇到一个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请高僧为他受戒,让他成为居士,于是就请玄奘帮他受戒。当他得知玄奘要远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发誓要帮助玄奘,随师父前往印度。熟悉关外地势的石槃陀带着玄奘绕过玉门关。
但经过几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就动摇了,他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来(在当时协助偷渡过境是死罪),怕惹来杀身之祸,竟产生了杀师叛逃的恶念。
一天夜晚玄奘刚躺下睡觉,发觉有人正向他走来,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过来,又返回,又走过来,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经动了杀机。此刻,不论是厉声斥责,还是乞求饶命,都会激起石磐陀的杀心。于是玄奘静静地坐着,闭目不视。见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终于还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终于坦白了。于是玄奘送了石磐陀一匹骏马,自己带着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马走向五峰。因此玄奘真实的西天之行,并没有什么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没有其他徒弟,更没有神的帮助。唯一能与《西游记》吻合的仅仅是一匹马而已。而这匹马也并不是《西游记》中那匹神勇的白龙马,只不过是一匹老马罢了。
穿越八百里沙海时,玄奘不慎打翻水囊,在生死关头仍坚持“不达天竺誓不回”的信念,冒死继续前行。饥渴、高温伴随孤独,吞噬着玄奘孱弱的躯体,摧毁着玄奘的意志。
更要命的是,他发现自己迷路了。他强打精神,任由老马带着,漫无目的地在沙漠中前行。最后,玄奘奇迹般地发现了一处水源,脱离了困境,终于走出了沙漠。
高昌国的考验与馈赠
途经西域重镇高昌时,笃信佛教的高昌王麴文泰,既倾慕玄奘学识又不舍其西行。将玄奘软禁宫中数日,以锦衣玉食相诱。玄奘以绝食明志,三日粒米未进,终使高昌王幡然醒悟。
不仅恭送法师西行,更赠予三十匹骏马、二十五名仆从及通关文书,并致书沿途二十四国君主:“此乃大唐高僧,请如侍我亲临”。这份丰厚的“西行礼包”,为玄奘穿越西域诸国提供了坚实保障。
《大唐西域记》里记载了玄奘一行在翻越雪山时,遭遇“小头痛”、“大头痛”,数日后才走出大雪山,“冻死痛死者十之三四”。后人考证,这是玄奘翻越帕米尔高原和兴都库什山达坂时,产生了严重的高原反应。
天竺岁月的辉煌成就
历经四年无比艰辛的跋涉,经过西域各国,玄奘终于抵达佛教发源地。在那烂陀寺拜于戒贤法师门下,跟他学习佛法。五载寒暑,他遍览寺中珍藏的贝叶经卷,精通了经藏、律藏、论藏,获“三藏法师”尊号。
他开始游离印度众多邦国,学习各地佛法。几年后返回那烂陀寺的玄奘,受到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戒日王的接见。当戒日王举办无遮大会时,这位来自东方的智者以雷霆之势破解十八国高僧提出的所有诘难。由此,玄奘名震印度。更有极端婆罗门僧自以为是,在寺门张贴五十条经义难题扬言“解一即自杀”,却被玄奘当场逐条驳斥,令其拔剑自刎未遂,反成玄奘座前侍者。
载誉归国的千古传奇
公元645年,玄奘带着六百五十七部梵本佛经重返长安。唐太宗在洛阳亲自召见了他,许以高官厚禄,劝其还俗,但玄奘初心不改,立志以身事佛,弘扬佛法。玄奘主持修建大雁塔,用来存放佛经,并请求直接开设译经馆,但是唐太宗命玄奘写《大唐西域记》,把西域众多国家的境况一一写来,为大唐国防做参考,写完才让译经。
十七载光阴一百多个国家铸就五万里取经路,这段“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半步生”的壮举,不仅成就了《大唐西域记》这部地理人文巨著,更为中外文化交流架起桥梁。相较于东晋法显的开创之功,玄奘的西行更具系统性与学术深度,其译经质量与数量皆冠绝古今,堪称中外文明交流史上的不朽丰碑。他追求理想,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